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19期   作者:李小慧
[导读] 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有着至
        李小慧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摘要: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阐述了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定位,以及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内涵,提出了“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技能训练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和轨道技术技能培养与轨道特色综合素质培养“双轨并行”的教学组织模式。
        关键词: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组织模式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我国城市规模不断膨胀,交通拥堵已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一大难题,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势在必行。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大城市公共交通的主流,掀起轨道交通建设的高潮。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热潮的展开和实施,各种相关技术人才日益匮乏。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作为其中重要环节,该方面专业人才也相应短缺。
        1.专业定位调整——培养施工与养护并重的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
        明确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之根本。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还没有国家层面上的行业分析,缺乏指导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其它院校的办学也处在探索阶段,各校均存在着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的问题。我院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成立之初时,该专业定位为培养面向轨道施工企业的“施工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是借鉴其它多数兄弟院校的专业定位和利用我院交通土建方面的优势资源。但随着我院该专业的不断壮大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专业建设组通过对呼和浩特地下铁道总公司(以下简称呼市地铁)的深入调研,发现这些企业需要大量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人员从事轨道养护和维护等工作。因此,专业建设组在进行广泛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专业定位的适当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由“施工一线”拓展为“施工与养护并重的一线”。在轨道施工和轨道运营管理两类企业的基层一线人才(施工员、测量员、试验员、质检员、安全员、养护员)。
        (2)由“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提升为“技术技能型人才”。轨道交通行业是近年来发展迅猛、技术含量高的一门新兴产业,毕业生就业面向的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要求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有高技能,更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功底,同时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走技术技能型人才之路。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1与大型国企建立紧密合作,搭建稳固的校企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依托学校校企合作,与广州地铁、中等大型国企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建立了轨道交通专业理事会、校企合作部、企业联络工作站等专业层面的校企合作组织网络,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活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
        2.2实施“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灵活适应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不同需求,校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针对城市轨道工程特点和企业用人要求,实施“工学交替,岗位轮换,牢固两年基础;灵活对接企业需求,做活一年项目实训”人才培养特色做法。
        在第一、二学年的专业学习中,结合课程安排和合作企业工程项目情况,由教师带队,组织学生实施“工地课堂”教学,实现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工地课堂教学的“交替”。


        第三学年的毕业班学习,则实施为期半年至一年时间的就业顶岗实践。在第三学年,学生经订单培养或岗前培训后,到就业意向单位开展顶岗实践,完成实习日志和总结。在实习总结写作过程中,实行双指导教师制,学校指导教师主要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编写进行指导,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则对学生实习过程、专业技能等进行指导。
        2.3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技能训练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我院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体思路是构建基于“轨道交通工程施工与养护管理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体系,以轨道交通工程施工与养护管理基层一线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轨道交通工程职业岗位就业为导向,以课程开发和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工程技术能力强、技能熟练、职业素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的目标,走出一条适合我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因此,构建其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
        以轨道交通工程(地下与隧道、桥梁、路基、轨道)项目为导向,依照施工和养护工序,确定每个工序中作为一名技术人员所要完成的工作,以及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再结合学生认知的顺序,合理整合,确定课程,构建基于轨道交通工程施工与养护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体系框架。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框架,为体现普适性和区域、行业、就业个性化的需求,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技能训练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即,前两年所有学生学习专业平台课程,满足轨道施工与养护基本技能和知识;第三年则兼顾大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不同需求。在课程体系中,实施了分类培养的方案,在第五学期按订单班和非订单班进行区分,开设不同专业方向课程,如呼市地铁订单班开设了桥隧养护、轨道线路养护与维护、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轨道运营实务等4门特色化课程。
        2.4实施轨道技术技能培养与轨道特色综合素质培养“双轨并行”的教学组织模式人才培养途径上,实施轨道技术技能培养与轨道特色综合素质培养“双轨并行”的教学组织模式,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职业素养相得益彰。
        轨道1:轨道专业技术技能培养。采取校内学习与校外技能训练交替进行的方式,按照“校内学习→到校外工程工地开展‘工地课堂’→校内学习→顶岗实践→毕业”的途径完成培养。
        轨道2:轨道专业综合职业素养。采取校内养成与校外熏陶相结合的方式,按照“第一课堂与轨道文化节等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校内培养→轨道特色综合素质的校外培养(地铁志愿者活动或‘工地课堂’活动)→校内培养→顶岗实践→毕业”的途径完成培养。
        结语
        与大型国企建立紧密合作,搭建稳固的校企合作平台,并以此提出了“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了各类轨道交通企业的不同用人需求,使得专业发展、建设密切符合行业企业需求,为专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构建了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技能训练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学生前两年学习平台课程,第三年为体现普适性和区域、行业、就业个性化的需求,学生可选择施工方向或轨道养护方向进行选择方向模块课程。人才培养途径上,实施轨道技术技能培养与轨道特色综合素质培养“双轨并行”的教学组织模式。以此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城市轨道交通施工、运营管理一线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共同推进我国轨道交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劲松,吴晶.携手轨道交通企业,服务粤港澳城市群快速轨道交通[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11-14.
        [2] 耿烽,张倩.应用型高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7(4):110-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