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磊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核电建设分公司 深圳福田 518048
摘要: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作为城市建设新理念的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市政道路中的海绵城市要素应用较多的包括透水路面铺装、下沉式绿地、植物缓冲带和植草沟等,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如何做好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的建设,不同城市、不同项目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海绵城市要素的应用必须因地制宜。要做好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的建设,应从早期的城市规划,到海绵城市市政道路项目的系统设计,最后到项目后期的运营维护等各个阶段,都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才能保证海绵城市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排水;环保;生态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但由于发展理念的滞后,在城镇化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如城市内涝、排水设施不完善、雨水资源浪费以及地下水污染等。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建设中严格执行相关的要求,大力支持发展海绵城市,对雨水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缓解城市内涝,达到维持城市原有的水生态环境系统,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
1绵城市的相关概述
1.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中的热点建设理念,顾名思义就是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让城市具有海绵一样的“弹性”,这种“弹性”就是当面对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进行自身抵御,传统的城市建设与管理中,排水和蓄水分别是两个层面,而海绵城市更多的是强调城市本身具有水生态平衡系统。海绵城市可以有效地降低雨水造成的灾害,同时将自然水量进行有效的分配,对于绿化种植、绿化养护、收集雨水、过滤雨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海绵城市的建设首先要以规划设计为主导,确定科学合理的方式,采用理论知识先行的策略,其次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对自然降水的有效利用,并对生态系统有利而无害的施工措施,最后是要结合涉及地区的实际情况,减少对当地既有环境的扰动,尽量根据环境现状进行开发,更多地利用当地自然条件。
1.2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思考
以往的城市建设大多数都是将不透水性作为主要设计因素,特别是市政道路的设计更多的是考虑材料和结构要符合承载要求,针对雨水或其他污水要让硬性不透水材料迅速将其导向一个指定的地点,但是实际中过多的硬性材料使用,使得我们现在的城市极度缺乏保水性,很多自然降水直接被导入到了污水处理厂,城市地表下没有了保水的功能。自然界的降水存在着不确定性,当有大量降水在一定时间内忽然来临的时候,硬性材料无法完成快速排水,很容易造成道路淹没,使得市政交通陷入瘫痪状态,同时当雨水过后还不能将水分留住,甚至是造成了水土流失现象,新闻中也会看到某地的市政道路地面塌陷的情况。海绵城市的理念就是要在市政道路设计阶段就将排水、保水、蓄水等问题全部考虑进去,让城市道路也具有海绵的吸收性和保留性,既能快速消化大量的降水,又能将水分有效的保存在土壤中,同时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2市政道路中海绵城市要素
2.1透水路面铺装
透水路面铺装是利用高孔隙率的路面结构层,结合相应的排水系统,使天然雨水能较快的渗入路面铺装结构,并通过铺装结构层对雨水进行过滤、净化和储存。透水路面铺装可在雨季对雨水进行暂时的保存,降低区域范围在雨季的水涝灾害,具有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透水路面铺装可广泛应用到城市道路、公园、绿地、居民小区、室外的停车场等。透水路面铺装在市政道路工程主要用于道路铺装、人行道、停车场、广场和荷载较小的非机动车道等。其中,道路透水铺装是在机动车道路上使用透水沥青、透水水泥等材料来进行铺装,人行道主要以透水砖铺装。
2.2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包括狭义的下沉式绿地和广义的下沉式绿地,狭义的下沉式绿地指设计绿地的标高低于周边地面标高200mm以内;广义的下沉式绿地指设计的绿地具有一定的蓄积雨水的容量,对于地表径流进行调蓄和净化,包括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湿地、渗透塘和湿塘等。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汇水地面或道路,可用于渗透、存储和净化雨水径流。在北方一些比较干旱与水源较为缺乏的城市,可以将下沉式绿地蓄积的雨水用于绿地自身的灌溉,充分发挥其节约用水的作用。对于地表雨水进行系统的汇集,将城市地表污水集中后,进行合理排放和环保处理,可有效降低城市污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另外,下沉式绿地在城市发生暴雨洪涝后可以蓄存大量的降水,减少城市受水涝灾害的影响。
2.3市政道路的绿化设计
硬化的水泥地面不能有效的存水,天然的土壤不能有效排水,但是天然的绿色植物是最佳的“海绵”,绿化带中的木本和草本与土壤相结合可以有效地锁住土壤的水分,而且可以提升道路的吸水量。我们在市政道路设计中要注重绿化带的使用,由于当然城市建设中很多管线都需要与道路一同建设,绿化带正好可以作为管线的上方防护,一旦管线出现问题,施工和维修也较为便捷。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将绿化带下部安排为土壤与碎石的组合结构,碎石可以快速地将雨水渗透下去,土壤和植被的根部则能有效锁住水分,绿化带的广泛使用对于收集雨水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2.4集水树箱的设计
市政道路中有很多等级较低的道路,由于空间狭小无法设计绿化带,对于这样的市政道路通常是在道路两边种植行道树。面对这样的普遍现象我们要更多地发挥创新意识,由于横向空间条件的不满足,那么就要舍弃绿化带的建设,虽然行道树在平面上的可利用空间很小,但是设计者可以采用竖向空间的优势,行道树的根茎深,在规划阶段可以将种植行道树的树坑或者树槽设计成下沉式或者半地下式,让降水有一个坡向流入的过程,树坑内装有集水管道和排水管道,将雨水有效、均匀地分散到土壤中,这样的方式针对于空间狭小以及等级低的市政道路是非常值得尝试的设计方案。
3发展海绵城市的意义
3.1缓解内涝、减轻热岛效应
夏季由于暴雨频发,极易引起严重的城市内涝,会给城市带来诸多的麻烦。当降雨量很大时,市政道路的排水系统无法及时排出,道路会面临瘫痪的威胁,给交通及居民出行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引入海绵城市理念,使市政道路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遇到暴雨时可及时有效地吸收雨水,缓解内涝,将雨水蓄存起来,由于水的比热容大,还可以调节城市内部的湿度及温度,减轻热岛效应。
3.2收集利用雨水
发生降雨时,雨水会被海绵设施所吸收,而城市绿地中的地表植被也会对雨水有阻滞作用,促使其下渗,当气候干旱地表缺水时,渗入土中的雨水可适当地补给地表,实现了对雨水的充分利用,在目前缺水问题大面积存在的情况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理念的不断加强,海绵城市已经成为了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防洪抗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雨水管理概念,需要用更为先进的建设理念审视,市政道路的设计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更多的以构建生态性城市环境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研发和创新建筑材料、建筑结构,以多角度的创造性开发本地区内的地形特点优势,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融入设计中可有效提升对环境的保护,促进现代化城市可持续性发展,也为未来的城市建设提供更多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孟玲.黄河防汛工作存在问题与应对措施[J].科技信息,2009(25):366-367.
[2]李海涛,郭武飘.旅游地产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J].低碳经济,2013(4):14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