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区水利局 陕西安康 725000
摘要:生态环境是支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制约着我国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从生态修复及水土保持的概念入手,阐述了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分析了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建设中急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科学有效的优化措施和解决办法。以期推进我国生态修复技术快速发展,减少水土流失,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建设优化;作用
引言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应该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工作中,一方面要保护生态资源的循环再生能力,另一方面则要采取人工干预的方式进行生态修复。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是生态建设中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应该在水土保持方面,应用生态修复技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有效开展,对于优化地区环境以及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
1.1生态系统退化的修复
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功能,在自然状态下,物种多样化和功能完善化是主要的发展方向,逐渐形成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但是受到环境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生态系统发生退化,其中,人类生产活动对于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破坏,是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而水土流失是一种典型性的生态系统退化现象。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需要重点加强对生态系统退化的修复。
1.2过度垦殖的修复
在生态修复中,过度垦殖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安康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针对过度垦殖问题,采取了多种有效的解决方法。遵循国家政策,实行退耕还林。安康市在推进乡村绿化的同时,修建梯田,耕地基本实现了梯田化,既达到了治理水土流失的需求,减少水土资源的流失,又可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提升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增加粮食产量。
2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建设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1关于生态修复机理和潜力的研究
对于生态修复机理和潜力的研究,是整个生态修复研究的核心内容。从不同的水土流失区域造成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的原因入手,根据研究区位置、土壤类型、人口密度、降雨量、社会经济等方面,综合研究造成生态系统自身演化规律、造成生态破坏的原因和相应的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以及生态系统恢复机理及生态系统的可修复程度,评价区域生态修复潜力,最终实现完善生态修复技术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体系。
2.2关于生态修复现状及效果方面的研究
需要加深对生态修复现状及修复效果方面的研究,生态修复不光是施工完就结束,还需要加强对其效果方面的监测和研究工作,应对我国的水土保持实施点的监测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再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总结,研究生态修复效果,对重点区域加强重点监测,加深对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方面的效果和作用的认知和理解,对不同的修复区域根据其环境效应在修复效果、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程度、气候特征、社会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加强监测和评价,以综合评价确定生态修复的现状及效果。
2.3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中的监测体系建立
监测体系在生态修复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的反馈修复效果及生态恢复能力。
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的应用中,应加强监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建立对生态修复过程中及修复完成后的水土保持效果的评价体系,对修复区的修复效果、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程度、气候特征、生物多样性等进行监测,形成完整的监测及评价体系,以论证生态修复方式在其他区域的可行性。
2.4相关的制度和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现阶段,我国水土流失问题比较严重,相关部门已出台了部分相关法律法规。但相对来说法规体系还不是十分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存在差异,而且缺乏具体的落实细节,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相对存在局限性,无法高效的完成水土保持的目标,因此还需要完善和优化相关的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
3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目标
3.1增强环保意识
水土流失是一种自然灾害,地表土壤受到水力、重力、风力等自然因素的侵蚀,导致水土资源损失。与此同时,水土流失还与植被遭破坏、不合理耕种、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有关。水土流失的发生,会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引发淤塞河渠、水旱灾害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需要增强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加强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宣传,提高大众对于水土流失的认知,并可以认识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性,避免出现破坏植被以及过度开垦、放牧的行为,减少人为因素对于水土流失的影响。增强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为生态修复贡献力量。
3.2扩大植被覆盖率,增加蓄水保土能力
植被覆盖率与水土流失息息相关,缺乏植被的保护后,水土流失更容易加剧。因此,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有效的解决水土流失的方法,可以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达到美化环境,解决水土流失的效果。植被覆盖率上升后,还可以改善当地的气候环境,增加当地区域蓄水保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区域抵抗旱灾和洪水的能力。
3.3提高生态修复技术,推动行业领域发展
生态修复技术是解决水土流失的关键所在,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生态修复机理、现状、效果和潜力等方面的研究,总结生态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完善生态修复技术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不断提高我国生态修复技术创新水平,以此来支撑生态修复技术推广应用,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有效的解决水土流失问题,进而推动整个行业领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4提升土壤蓄水保水能力
土地的蓄水、保水能力,需要土壤与植被共同发挥作用,影响着土地的生产能力以及抗洪涝灾害能力。不同类型的土壤结构,在蓄水、保水方面的能力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过程中,应该将提升土壤蓄水保水能力作为目标之一。
结语
水土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生态修复对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强自然生态环境的水土保持,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展开生态修复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现象,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兴平,江涛.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J].园艺与种苗,2019(6):91-94.
[2]杨峰.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环境与保护,2019(5):82-83.
[3]杨烜武.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建设初探[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36-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