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升金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2期   作者:章国清
[导读]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升金湖的位置和范围和水系圩口情况,阐述了湖泊主要功能和作用,通过存在问题的分析,来探讨治理思路和解决方法。
        东至县广丰圩水利综合服务中心  安徽东至  247210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升金湖的位置和范围和水系圩口情况,阐述了湖泊主要功能和作用,通过存在问题的分析,来探讨治理思路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升金湖;功能和用;存在问题;治理思路
        一、升金湖概况
        1、湖泊地理位置与范围
        升金湖位于安徽省长江南岸池州市境内,是池州市第二大入江水系,地处东经116°55′至117°15′,北纬30°15′至30°30′。该湖座落于东至县与贵池区交界处,总面积140.2Km2,湖内平均海拔11m。湖的四周地形多样,湖岸曲折,湖汊较多,湖岸周长165km,平均湖宽7.5公里,湖周岗地平均海拔25m。按湖泊自然形态,大略分为三大片:杨嘴至小渡嘴以西为上湖,湖区面积约70.9平方公里;小渡嘴至杨嘴以东,神山头至龙家嘴以南为中湖,湖区面积约49.6平方公里;龙家嘴至神山头以北为下湖,湖区面积约19.7平方公里。
        2、河流水系及圩口
        升金湖上游为黄湓河流域,发源于葛公镇仙寓山主峰,流经葛公镇、洋湖镇、尧渡镇、张溪镇、东流镇、胜利镇、大渡口镇、唐田镇、牛头山镇,经黄湓闸注入长江。河道长102公里,流域长度70公里,集水面达1548.1km2。流域内地形,南高北低,切割剧烈,水系发育,呈扇形汇流。流域在境内有长10公里以上的支流8条,总长120.3公里;河长10公里以下支流80条,总长245.8公里。湖入长江处建有黄湓闸,控制湖内水位。
        黄湓河流域跨东至、贵池两县区,周边涉及9个乡镇和一个国有林场。总人口25万人,耕地30万亩。
        东至县环升金湖万亩以上圩口三个,即广丰圩、东湖圩、新胜圩,保护耕地16.0万亩,堤防长度27.4公里;千亩以上圩口13处,堤防长度68.2公里,保护耕地3.22万亩,保护人口1.3万人;千亩以下圩口38处,堤防长度21.3公里,耕地0.94万亩。建有涵闸7座,排涝泵站6座,装机21台3490KW。
        贵池区环升金湖万亩以上圩口一个,即万兴圩,保护耕地2.33万亩,堤防长度10.9公里;千亩以上圩口3处,堤防长度14.8公里,保护耕地0.56万亩,保护人口1.1万人;千亩以下圩口6处,堤防长度4.0公里,耕地0.12万亩。建有涵闸4座,排涝泵站4座,装机16台3230KW。
        二、升金湖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1、水生态保护功能:升金湖水质良好、有机质丰富、浮游生物种类结构合理、软体动物种类多、含量高、水生维管束植物分布广,生物量大,生态系统具有完整性和典型性,有效地保护水生物的多样性。
        2、禽类保护功能:每年10月,升金湖随长江水位水降,露出大片浅水、泥滩、沼泽,成为水禽的良好栖息地,吸引大批雁鸭类、鹤类、鹳类、鸻鹬类、鸥类水禽前来越冬、停歇。每年在保护区内越冬水鸟有84种,越冬水鸟数量超过10万只。
        3、防洪功能:升金湖蓄水量大,是天然的蓄水池,具有消减洪峰和调蓄洪水的吞吐双重作用,一是当湖泊水位低于洪水位时,可以直接分流洪水,解决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的问题;二是当湖泊水位高于洪水位时,可开闸调蓄洪水,直接注入长江,减少防洪压力,有效地保护沿湖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饮水水源地和灌溉功能:升金湖水质良好,是水厂取水以有周边城市重要的备用水源地。当沿湖旱情发生时,可开闸放水,灌溉土地和水田,当洪涝灾害发生时,可利用泵站排水,保证旱涝保收。
        三、湖泊湿地及河流存在问题
        1、不合理开发利用,天然湿地面积缩减。上世纪50-60年代,湿地基本上是未被开发利用的自然湿地,具有沼泽遍地、洼泊成片、鱼翔浅底、鹰击长空、狐兔出没的自然景象。由于受市场经济效益的影响,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大量的湿地被不合理开发,天然湿地遭到较大破坏,主要是滩涂开垦为虾池,草甸、灌丛转化为水田,沼泽、草地、古河道转化为水库、坑塘、沟渠等。据不完全统计,减少面积约4万多亩。
        2、湿地水体污染加剧。湿地污染不仅使水质恶化,也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天然湿地成为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承泄区。由于周边稻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产品,一有出现雨水,农药就会流入到升金湖湿地保护区去,已成为湿地的面污染源;生活污水是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水,包括厨房洗涤、沐浴、洗衣等的废水以及冲刷厕所等的污水。

由于生活污水成分比较稳定,浑浊,深色且具有恶臭,适宜于各种的微生物的繁殖,常含有大量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直接进入河道流入湖内,进而影响了湖水的水体质量。据安徽师范大学任文辉《升金湖水质状况及污染来源调研报告》著文中总结,升金湖整体的水质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三类水的标准,PH值略偏酸性,上湖农业生产所用农药、化肥等影响很大,水体浑浊,透明度不高,水中有明显的悬浮物;中湖有大量养鱼,投入大量的饲料,对中湖的水质的影响较大,所以中湖水的溶解氧明显变小;下湖大量的养殖鸭群,浅滩翻泥使湖水搅浑,水中有少量的悬浮物和微量的沉淀。因此,水质的改变严重影响着湿地的生态平衡,威胁着其他水生生物的安全,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严重威胁。
        3、上游河道洪涝灾害频繁,河床淤积严重。长期以来,由于湖区上游及周边的森林资源被过度砍伐,山区山体滑坡,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大,造成河道和湖泊河床淤积,湿地沙化,功能逐渐衰退。特别是1995年“5.25”、1996年“6.26”以及2010年“7.8”三次大水灾,沿河两岸村庄被冲、被淹,农田水毁沙压,道路冲断,水利设施毁坏严重,大部分堰隔、塘坝、河堤、圩堤冲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带入9万吨泥沙进入湖泊,使湖床抬高逐渐沙漠化。
        4、环湖圩区防汛、抗旱、排涝压力大。汛期由于受上游来水直接影响和长江高水位顶托,加之中下湖全部采用围网养殖方式,造成湖道不畅,每到汛期,圩区防汛压力依然十分巨大,1983、1995、1996、1998、1999、2010年的大水,造成沿湖群众农业生产几乎绝收。同时由于沿湖引水和排涝设施均为七八十年代修建,机电老化,无法及时引排水,靠天收田地约占50%。
        四、项目规划治理思路
        升金湖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内陆湿地,具有典型性、稀有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对于保护珍稀越冬水禽、保护植被、保持水质、涵养水源、防洪、抗旱,保护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保障流域内数个县市乃至中下游工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根据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主要治理思路有:
        1、合理治理升金湖全流域主支流,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黄湓河、唐田河为升金湖主要水源,对河流进行清淤、护岸、崩岸整治、堤防加固、护坡等综合治理,让河水温顺平缓流入湖泊,在沿河山丘、河堤种植涵养水源的树木及草本、木本植物,让河水变清,减少水土流失。
        2、加大环升金湖环境整治。结合村庄整治和村镇建设,源头治污。对沿岸居民生活区硬化处理,沿湖乡镇建立生活污水和废水的集中处理系统,积极推进分散处理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生活污水,保证水源清洁。结合农田水利、血防项目的实施,让山塘、河沟滞留田间污染,定期清理,不让污染水源流入湖泊。
        3、加强湖泊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上湖、中湖和下湖皆有不同程度沙滩化和草甸化,为了阻止湿地退化,为鸟类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做好湿地恢复工程。同时,在杨峨头和大洲等水草退化严重的湖区补种适生水草,通过人工培育湿地,增强对水的涵养性,切实加强对升金湖湿地保护。
        4、退田还湖,撤网除屏,还江湖相通。升金湖常年水域面积13万亩,均从事水产养殖。结合移民上岸工程的实施撤网除屏,对千亩以下圩口实施退建,还湖面积可达1.2万为亩。
        5、建设环湖水利风景区。升金湖作为《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安徽省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规划》中乡村旅游、自行车体验线路重要旅游节点。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合理规划路网走向,建设高等级环湖公路和水利风景区,从而吸引国际高端赛事在升金湖畔举行,如国际自行车、马拉松等比赛。将对带动环湖经济发展,推进水利风景区旅游资源利用起到重要作用。
        6、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依托沿湖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产品基地建设,鼓励湖区群众种植湖藕、菱角、茭白等水生经济作物,让他们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能够获得利益,增强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自觉加入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队伍中。同时,也可以选择适当地点建设观光农业园(如荷花园、生态茶园、观光渔场等),借助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恬静的乡村生活,吸引城市人前来旅游的项目,开发捉泥鳅、捕鱼、赏荷、采莲、摘菱、采茶等旅游活动。
        7、创建升金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和科普基地。升金湖是安徽省第一个以水禽及其栖息环境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兼有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项桂娥,王凯峰;升金湖湿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年01期
        2、徐慧琴;安徽升金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张乐勤;升金湖湿地人为干扰特征及保护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陆志敏;刘浏;升金湖湿地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5、周景胜等 东至县水利志,东至县水利局,2002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