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扬
身份证号:61012319830914****,陕西省
摘 要:在现阶段地下室已经成为建筑工程中极其常见的一部分,但是地下室由于其特殊性,所以在施工建设是必须做好全面详细的防水处理措施,这样才可以保证地下室在投入使用作用的正常发挥,避免渗漏问题的影响。因此文章就对地下室防水施工中的相关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下室施工;防水施工技术
1 工民建工程地下室渗水原因分析
1.1 设计原因
工民建工程设计直接关系到工程整体质量和效果,对施工过程有着指导和规范作用,由此可见设计对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在实际地下室工程设计前,设计人员若未能深入到是工程场地进行实地考察,或未能综合考虑现场各种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如施工现场环境、地质构造、水文情况等,就会导致施工设计方案不合理、不科学,进而引发由设计缺陷导致的地下室防水效果差,或是地下室渗水情况出现。另外,设计人员过于重视功能性设计,而忽视了地下室防水需求,导致在地下水位发生变化时,地下室结构因无法承载地下水侵蚀而发生渗漏,导致建筑基础结构稳定性受到影响,引发结构坍塌沉降等严重事故。
1.2 施工原因
决定地下室防水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施工质量,若施工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将无法保障地下室防水效果的实现。地下室属于工民建的基础结构,承载着建筑地上结构的大部分荷载,若防水质量不到位,地下室在地上建筑的长期荷载和地下水侵蚀的双重影响下,就会出现渗漏、结构裂缝等问题,威胁地上建筑结构稳定性[1]。此外,现场管理是确保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若管理不到位,也会导致地下室防水质量不合格。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缺乏规范性、科学性,也是造成地下室防水施工质量较差的因素之一。在实际施工中应予以重视。
1.3 材料原因
材料是影响工民建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防水材料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地下室防水效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忽视对防水材料的试验检测,或不重视新型防水材料的应用,是当前地下室渗水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防水材料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下室传统防水质量不符合当前建设需求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工民建的防水性能,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但是新型材料与传统防水材料相比,施工成本较高,因此,推广使用也相对比较困难,这需要研发工作者加大研发力度,提高新型防水材料的推广度。
2建筑工程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分析
2.1防水卷材施工
针对地下室的不同部位应选用相应的防水材料,由于地下室深处地下,被土包裹着,并且土对地下室的外墙有压迫,使得地下室外墙长期处于潮湿和压力状态下,如果遇到下雨尤其是雨水泛滥的时候,地面上的水会渗透到地下,外墙仿佛浸泡在水里。因此,地下室外墙防水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而言,在地下室外墙防水工程中要做到“严缝合隙”,在浇筑混凝土时必须要把各个角落都紧密结合;但是又不能粗心地把施工缝给完全填上,要预留一定的缝隙,但施工缝的数量也不宜过多,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在设置止水钢板或止水条等相应的防水措施时,在焊接时一定要做到封严压实,并且把多余或者外露的部分给切除,避免引发渗漏问题。除了施工缝,在浇筑混凝土时,如果不控制水泥的初步凝固的时间和温度,极易出现伸缩缝与沉降缝。在地下室外墙防水工程中宜选用SBS 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并且此类卷材的质量应符合地下室的建筑标准,经过多次试验和抽查后,没有质量问题后才可以投入使用。在使用前,也要对铺贴的墙面进行打扫,把墙面灰尘和杂质清扫掉,并且要把墙面的凹凸不平的地方进行填补或者铲除,让墙面变得平整,此外,因为地下室的外墙长期处于潮湿状态,所以要对潮湿的墙面进行干燥处理,烘干或者喷洒干燥剂。等所有的准备工作就绪、没有差错后,再对卷材进行黏贴。
2.2防水涂膜施工
卷材铺贴完成之后,需要对地下室的地面、墙面等位置涂抹防水层。涂膜施工前,需要对涂膜基层进行清理,确保表面无杂质,涂膜层底胶干燥后,施工人员开始涂刷防水材料,待防水材料彻底干燥后方能进行下一施工环节。通常,涂刷防水涂膜后,需要静置 24h,然后检测是否发生渗漏,若出现渗漏点,需要及时采取科学有效地应对措施,对其进行二次施工,避免渗漏再次出现。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地下室角落防水一定要到位,避免地下室角落成为渗漏点,进而影响地下室整体防水效果。
2.3地下室混凝土自防水技术
结构混凝土自防水材料具有提高混凝土的防水抗渗、抗裂的防水处理性能,是无机多孔的复合材料,如果能够有效地采取提高混凝土结构密实度的防水处理措施,就可以极大地改善混凝土建筑物内部的整体结构布局。抗渗混凝土原材料经过精选,合理的配比结构混凝土,掺加各种减水剂、膨胀防水剂与纤维等防水处理方法,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提高结构混凝土防水的性能。 在具体施工中,首先,各种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要求高,含砂率和用泥量等多项指标都要严格符合要求。其次在设计和施工中水泥要尽量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品种,来避免一些水泥经过热化、硬化或者收缩之后产生裂缝的特殊情况。再者,掺加外加剂。加入的膨胀剂能够有效地使防水混凝土体积增大,产生微膨胀,用来进行防水抗裂。也可以在混凝土内加入减水剂,以避免膨胀剂在混凝土内部出现过度收缩和裂缝,提高防水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强度。 最后, 掺加纤维。在自流式防水水泥混凝土的高速搅拌使用过程中,微生物纤维均匀地从水泥砂浆中迅速扩散进入防水混凝土中[2]。由于微毛细纤维与其连接组成的建筑混凝土层具有极强的防水结合体能力、抗拉性和强度,从而可以使其有效率地削弱微毛细纤维与其他混凝土的较大收缩力和膨胀作用应力,减少微毛细纤维与其他混凝土的较大收缩膨胀应力从而产生的裂缝,堵塞了建筑混凝土自然墙防水过程中的主要毛细水管通路,实现自然墙防水的防渗效果。
2.4管道控制
在地下室防水施工过程中,管道防渗漏也直接关系到地下室的防水质量。地下室有地下穿越管道时,需要在其外侧设置套管,且管道之间应保留至少 300mm 的距离,避免施工对管道造成破坏,同时也能避免预设套管下沉造成的管道裂缝及渗漏风险。此外,管道穿越地下室墙面时,需要对穿墙盒口进行焊接,杜绝渗漏风险,保证地下室墙面的防水性能。预设套管的孔洞,在完成管道穿越后,需要对套管根部进行防腐处理,同时对孔洞进行浇筑密封,确保孔洞密封材料的密封性能达到标准,确保接口处的防水质量。
2.5施工缝处理
施工缝处由于后期现浇混凝土的膨胀和收缩,易使通道产生大量渗水进入通道,所以施工缝应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水的处理措施,地下室外墙水平施工缝应留设在抗水板与外墙竖向间距 500mm 处,一般房建项目采用 300mm 宽 3~4mm 厚钢板止水带。在二次混凝土浇灌前首先应将混凝土表面浮浆剔除,做混凝土凿毛处理,浇注松散混凝土前应先做工作混凝土铺浆处理。
2.6后浇带处理
地下室的主体结构后浇带一般是随着结构高度的变化较大,也就是没有因为高层建筑物的平面结构尺寸较大而需要设置的。后浇带两侧的混凝土浇筑拆模后,应及时对后浇带内松散的混凝土、钢丝网和浮浆进行剔除,接茬的部位进行凿毛。在开始浇筑混凝土前须将后浇带内的杂物、泥浆、建渣等全部清理干净,后浇带的混凝土浇筑时须按设计要求浇筑微膨胀混凝土(一般比周边结构混凝土强度高一级微膨胀混凝土),浇筑时须进行振捣密实。
结束语
地下室防水工程的稳定性关系着整个建筑物结构及其主体自身的使用寿命,所以,对于地下室防水的各个环节尤为重要,故防水施工时需严格把握各项施工技术的应用要点和应用关键,切实保证技术应用效果,不断提高地下室防水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伟.关于地下室建筑防水施工技术的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6(8):55-57.
[2]赖久标.关于高层住宅建筑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分析[J].四川水泥,2018(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