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洋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华东公司 上海市 200135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土建工程施工技术逐渐引起了人们关注,其在建筑工程领域中也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鉴于此,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中的土建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土建施工;技术分析
前言
要提升土建在建筑工程中的地位,需要建设选用技术时的新规范。土建行业取得了国家支柱产业的地位,因此更要做对环境负责任的大产业,为施工过程中造成的大量污染进行弥补,在土建过程中进行节能转型升级。必须要深入发展深基坑支护技术来保证土建安全性,重视发展混凝土技术来发挥其愈发凸显的作用。
1 建筑工程中土建施工技术概述
1.1混凝土施工技术
该技术一般包括混凝土养护技术和混凝土浇筑技术两种主要类型,在正式施工之前,需完善的落实好材料准备工作,其是整个施工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混凝土材料规模较大,一般需在搅拌站进行采购,并完成搅拌,施工中可直接进行应用。但也有个别工程是自己完成混凝土搅拌,此时便需重点关注混凝土和水的配比,工作人员要对加水的次数和时间进行严格控制,并结合工程的具体要求对混凝土浓度进行确定。
1.2钢筋施工技术
该施工环节与建筑整体的安全性息息相关,承重墙和钢筋是整个建筑的支柱,因此,钢筋连接技术至关重要,最为常见的连接方式包括焊接、机械连接、捆绑搭接等等。其中,捆绑搭接更加适合应用于小钢筋施工,可有效避免材料浪费的问题。具体实践过程中,需重点关注连接位置的稳定性,由于连接位置极易受到外力的破坏,因此,必须要对该位置进行固定捆扎,以免产生错位问题。在机械连接环节中,应对连接的接头进行有效控制。
1.3模板施工技术
该施工技术主要就是包括支撑模板和成型模板在内的完整构造体系,其中,支承体系包括金属附件、联结架、杆架等等。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模板工程实则属于一种临时结构。在具体施工环节,需对模板进行科学配置,要对各种材料进行合理确定,具体包括扣件、顶托、钢板等等,要严格按照图纸设计的尺寸和规定来配置。在完成配置的基础上,对模板进行设计,并绘制出完整的图纸。结合该图纸拼接模板,首先是单片拼接,要做好定位、防漏等工作,拼接过程中要对缝隙进行检查,直至拼接完所有的模板。
2 建筑工程中的土建施工深基坑支护技术分析
2.1建筑工程中的土建施工深基坑支护技术概况
深基坑支护是一种保证土建基坑地下及周围的环境安全的技术,分为钢板桩支护、深层搅拌水泥桩支护、地下连续墙支护、喷锚网支护、混凝土灌注桩、土钉支护和土钉墙支护,各有其适合的应用情况。钢板桩因其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的优点,最为常见,但也有着容易变形的致命缺陷,所以更适用于较浅的软地面。深层搅拌水泥桩支护由刚性高的支柱与浇筑其间的混凝土构成,利用了深层机械搅拌和固化剂,使土地硬度提升、具有支撑性,性能可靠。地下连续墙支护内的支撑主要分为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两种。钢结构对钢材有圆形大尺寸的要求。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与底模板同步浇筑的,更易控制。灌注浆液的工作指的是在支护施工的过程中将土浆放入孔内并进行质量检验后的注浆工作。地下连续墙支护技术的应用范围是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施工地点中,进行支护和防水的相关工作的技术。土钉墙支护是利用土体原位进行的支护方式,原料来源于已有的加固原土体、喷射混凝土面板。土钉墙支撑是在底部钉墙支撑结构周围挖掘基坑,在地面坡面铺设钢网,形成混凝土板,形成加筋土重力式挡土墙。
混凝土灌注桩是工作是在土建工程中常用的方法,但是其施工的难度比较大。土钉墙适用于地下水位较低且经过沉淀处理的硬基层。土层锚杆施工技术在施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2建筑工程中的土建施工深基坑支护技术应用
应用深基坑支护技术时,前期调查是基础,两力计算是条件,合理选术是方向,完善设计是道路。不完善的前期调查会给整个施工过程埋下隐患,如若后期才发现问题就为时已晚,弥补会消耗大量精力。土质情况、相关水位数据、地质情况、地下管道分布、周围建筑物可能造成的影响、深基坑质量与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必须调查清楚的内容。对这些的分析与应对过程有助于施工方深入了解深基坑情况,并对施工方向进行优化和调整。“两力”指抗拔力和应力。抗拔力影响着全局工作开展。要最大限度降低抗拔力的标准范围,以防对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应力计算是一种极端方法。对应力计算方法进行补正,能让深基坑支护更有针对性。深基坑技术能稳定土建整体结构和水密结构,属于土建的关键技术。要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寻找他们的实际需求,选用合适的技术,延长建筑的使用年限,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贴合实际的施工设计能排除施工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提高施工效率。
3 建筑工程中的土建施工混凝土技术分析
3.1建筑工程中的土建施工混凝土配料技术
混凝土是砂石、水泥和水的混合物,材料质量决定了施工质量。砂、水泥、水的用量,水泥的强度以及水与胶之间的比率,都能引起蝴蝶效应。例如,冬季施工时,应以R型硅酸盐水泥为主。在混凝土浇筑工作完成后的7d内,混凝土会散发出大量的热,但是混凝土的体积相对较大,其内表与外表的散热能力差异巨大,这种差异能力会造成混凝土土块内部与表面的温度差异,其内部存在应压力作用,外部存在拉引力作用。土建施工中通常会进行混凝土配料实验,保障混凝土的强度和持久度,进而保障土建工程的建设质量。成功的配料实验需要实验员牢记配比要点,总结经验教训,融会贯通,面对特殊情况时能及时做出反应;需要综合考虑多项因素,具体有混凝土强度、耐久性、稳定性、水化程度等,并在反复实验的情况下,确定最佳配合比。
3.2建筑工程中的土建施工混凝土浇筑技术
搅拌过程中,施工人员就需要开始对浇筑的前期准备,检查钢筋预埋位置与所需要浇筑的模板,清理模板上存在的不干净杂物,修补缝隙,保持模板整体的湿润度,对浇灌面的尺寸、高度、位置以及强度都需要做严格的检测,并确定其中检测模板数量,钢筋数量及保护层厚度,最后检查设备的稳定程度。在搅拌完成后无缝衔接浇筑。浇筑的自由下落高度应在2m以内,否则需要借助溜槽、串筒等,降低混凝土下落的高度。浇筑包括自然流入和分层这两种方法,而且为了浇灌的更加紧实完美,使得工作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避免重复性的补救,通常工人们运用斜向分段进行和持续不断的推移这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处理,提高浇筑效率和工作质量。浇筑是不能间断的,否则一开始浇筑了的混凝土就会凝固,产生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浇筑必须从低到高进行,做到均匀、平整、连贯。同时,在分层浇筑过程中,应在下层浇筑的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上一层混凝土的浇筑,做到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从而使得混凝土整体质量有所提高。浇筑完成后,需要保护钢筋表面不受污染与检查浇筑得是否均匀。不同区域的浇筑需要关切的问题不同:基础板底板有着较大的厚度,发生水化热裂缝产生概率更大;墙体、顶板等则重点关注受力情况,防范塌陷事故。
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领域中,土建施工技术占据着十分关键的地位,但从目前实际发展情况上来看,我国的建筑行业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弊端,若想充分的发挥出土建施工技术的实际价值,既要提升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要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相应法律,如此才能创造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建筑产品。
参考文献:
[1]于洋.建筑工程中土建施工技术的强化管理分析[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6):26.
[2]王子宾,孙雪.浅议建筑工程中土建施工技术的强化管理分析[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3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