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健
41012219860506****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我国大部分水资源处于地质空间中,地表和地下水的流动和涨落多数是由降水或渗透水形成。而水文地质环境和条件直接影响了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发展趋势。为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水文地质因素对于地质灾害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和相应对策,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水文地质因素;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引言
我国经常会发生各种类型的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其中,由于水文地质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次数频繁。鉴于各个区域具有的地质条件、气象水文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岩性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均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做好水文地质因素调查与分析工作,注重事前防范十分关键。鉴于此,系统思考和分析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显得尤为必要。
1水文地质概述
水文地质,一般而言就是指的大自然当中的水资源一种流动与变动,这类变化以及流动的水资源在最后均将会储存于地质空隙内,像是溶洞水以及岩石空隙等多种。大家所熟悉地下水是指的地表之下的空隙当中存在的水资源,其主要是来自大气降水以及地表水的渗入,而且还存在一部分来自河流等方面渗入。还有地下水于水资源当中的位置是极为关键的,地下水不仅仅具有着比较强蓄水调动功能,并且其分布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是大部分区域农业用水以及生活用水的关键来源。而且地下水构成一个水循环体系,这也是大自然的循环当中一个关键的构成成分,并且大自然是大家赖以发展与生存的家园。
2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产生的影响
2.1地面出现沉降现象
地面沉降与地面塌陷有一些共同点,但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地面塌陷一般指的是在煤矿区域,在短时间内会有比较剧烈的地表高程变化;而地面沉降指的是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促使地面变形造成的地质灾害,其主要发生地区在城市中。导致地面沉降现象的因素还包括一些自然因素。例如,海平面的上升或者发生地震活动很容易造成沉降或土层下降现象。总而言之,不管是人为因素还是自然因素,都有可能引发地面沉降现象。但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们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所以,要减少地面沉降现象的产生,需要采取相关有效措施合理开采地下水。
2.2砂土液化问题显著
砂土液化是饱水的细砂土受到地震的影响之后,在一瞬间造成危害,形成液态变化的情况。当饱和砂土被震动影响之后,日渐变得更加密实,如此,导致孔隙水压不断提高,以便让土粒处于液体状态,由于所处地质环境有所差别,导致砂土液化存在差异。在沉积颗粒相对较粗的地层中,液化压力逐渐增加,当压力超出了地层强度,就直接出现了冒水或冒浆现象。
2.3引发熔岩塌陷问题
在地质灾害中,熔岩塌陷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问题,造成熔岩塌陷通常需要达到一定特殊条件才会形成。通常溶洞都开口型且内部岩石主要成分多为碳酸盐,在岩石上层所覆盖土壤通常也比较蓬松。而岩石下层水流比较有力,其可以对石山石造成强有力的冲击力,甚至还会对其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在长时间水流运动下,溶洞底层结构会受到严重破坏,而致使岩石底层结构稳定性越来越小,同时,承重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小;当减小到一定限度时就会致使自然塌陷的产生。一般在陡河锻炼带会发生熔岩塌陷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带沉积岩层厚度比较薄,岩石埋藏深度小,当处于长期地下水流运动的作用力下极易造成塌陷问题。
3水文地质因素造成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策略
3.1加大对紧急处理工作的管控力度
为确保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需要加大对紧急处理工作的管控力度,使地质灾害导致的危害降到最低。由于地质灾害的类型不一样,所以,运用的应急处理措施也不同。在此过程中,应该秉持人本管理理念,将确保有关人员的安全放在首位,同时做好财物的管理工作。面对岩溶塌陷和砂土液化地质灾害,应该运用加固处理的方式,阻止塌陷和液化的情况恶化。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周围进行树立警示牌、围栏、拉刺网等工程,防止无关人员进入,预防事故的发生。
3.2将监测以及预防工作做好
大部分地质方面的灾害均是因为水文地质出现变动而造成,对于水文地质变动进行预防是关键因素。现阶段来说,地质灾害发生较为频繁已经使国家逐渐关注起来。对大量频繁出现地质灾害位置,必须得与当地水文地质的特征相结合来及时做出相关应急预防方案,而且还需要制定得到相关管理制度,在全方位做到不间断监测监控,并且及时对于发生的问题进行解决,只要监测发现到有可能造成水文地质出现变化的状况必须对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提醒,来做出相关的处理方案,对于地下水质需实施全面侦测手段,全面帮助相关工作者来找到遭受污染水源具体的位置,对于地下水资源污染的问题做到及时控制,随时了解到地下水资源各方面的状况,出现污染问题做出相应有效合理的处理措施。项目建设进程当中,创建得到相关政策方案且严格来执行,对于施工工作人员行为进行约束,使得每一工作人员均能够做到负责、细心,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强化施工管理的水平。
3.3避免人为原因的水文地质改变
在自然界的原始生态平衡中,各种地质变化和地下水的活动都是趋于平稳的。绝大多数的地质灾害都是由于人为因素破坏了原有的水文地质环境所造成的。因此,为了尽可能的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就要避免人类活动对水文地质环境的破坏。例如,可以提高植被的覆盖率。通过人工种植等方式将地表的绿色植被覆盖率进一步提升。大面积的植物不仅能阻挡风沙,固化水土,还可对地表的微生态循环及地下的水文环境起到改善和修复作用。同时,还需要对人工生产作业产生的垃圾和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再排放。工业生产时产生的污水和废水往往含有大量对自然生态具有破坏性的污染物。未经净化就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会破坏地下水系统的循环功能。此外,在建筑工程的规模和建设方案的制定上应优先选择地质环境较为理想的区域作为地基建设。同时,整体建设方案要以对相应地区水文地质环境破坏最小为首要原则。
3.4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储存量较多,降水丰富,水资源分配还具有特殊性和地域性的特征,从实际情况来看,受特殊地理分布和不同区域气候差异性的影响,我国水资源不管是在分布还是储量中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对于用水量比较多可是水资源储量较小的区域而言,人们经常是过度的开发水资源,进而引起地质灾害问题。而对于降水量较大的区域,经常会因为地下水储存数量比较多而彻底冲击地壳,产生地质灾害问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结合各个区域的降水和应用现象来制订完善的水资源开采体系,合理地使用各项水资源。相关措施表现为利用地下水实施植被和灌溉农作物,对地下水比较多的区域实施地下水引流和使用地下水对车辆进行清洗等,除了能缓解水资源利用现象外,还有利于提升水资源效率,避免地质灾害现象的发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保障社会得以安全、有序地健康发展,就应当对地质水文环境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尽可能地避免由于水文地质因素而引发地质灾害问题。因此,有关部门应当制订科学合理且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切实解决水文地质因素问题,全面保障社会安全,不断促进社会得以健康、稳定以及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潇.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7(2):151-152.
[2]乔占瑞,刘洪伸.水文地质因素对矿山地质的影响分析及治理对策[J].世界有色金属,2018(8):189-190.
[3]李燕.矿山地质施工中水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9(5):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