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珍
国网昔阳县供电公司 山西晋中 045300
摘要:电力行业在国民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下大力发展,劳模创新工作室管理体系建设使供电企业发展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将劳模工作的效能发挥到最大,是当前摆在工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在注重创新和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作为工会组织一种全新的工作形式,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组建不仅可以通过良性可持续的“传帮带”,进一步放大劳模品牌效应,打造出一支学习能力强、创新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人才队伍,而且可以通过技术、管理、服务上的创新,使其成为提高企业乃至社会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促进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创新平台。
关键词:劳模创新工作室;管理体系建设;实践
引言
“十三五”以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着力推进以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科技创新工作室为代表的创新工作室建设,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基层供电企业根据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部署,以创新工作室建设为载体,以“培育创新成果、培养创新人才、推动创新发展”为目标,加速培养员工成长成才,驱动企业持续创新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双赢”效果。
1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含义
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以劳模命名并作为灵魂人物的专业合作团队,一般以企业、部门、专业为单位申报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要有灵魂人物(劳模)、创新团队、设备场地、创新成果、项目经费支持、管理制度规范等,以确保培训、研讨、攻关及创新活动的有序开展以及工作成果展示、对外交流活动的进行。劳模创新工作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比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创新示范引领作用,鼓励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服务企业及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凝聚本部门、本专业智力资源,凝心聚力,打造有战斗力的管理团队,促进专业工作高效开展;立足岗位工作实际、攻坚克难解决工作难题,大力开展技艺革新,提质增效,提升专业工作效率及质量;培养职工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创造精神、工匠精神,促进职工快速成长成才,服务人才强企发展战略。
2供电企业劳模创新工作室管理体系建设与实践措施
2.1明晰工作职责,建立工作室创新管理目标体系
工作室为创新项目的开展提供平台,调控中心通过
建立创新管理整体目标、团队目标、个人目标,构建了“团队有目标,人人有方向”的格局。其中,整体目标为各个管理小组制定管理制度与建设方针;团队目标为创新管理小组运行过程中的决策提供参照物,为小组各位成员提供一个合作和共担责任的焦点;个人目标是小组成员工作奋斗的源动力,个人目标的制定是具体化、清晰化、数字化的,并且个人目标的达成有时间周期,围绕时间周期,可以将目标进一步细化成若干个时间段和若干个小目标,通过不断对分解后小目标的落实达成,最终完成大目标。
2.2建立工作室成员流动机制
一是“工作室负责人能上能下”,即工作室年度业绩考核不合格的,所在单位可以报请相关管理部门调整工作室负责人,推荐本单位其他符合条件的人选担任。二是“工作室人员能进能出”,即工作室负责人可根据年度业绩考核结果,结合当年度创新项目和人才培养任务完成情况,选拔符合条件且有参加意愿的员工加入工作室,遵循“专业互补、统筹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实行动态管理;因退休、离职、转岗或不适合继续从事创新工作的成员经批准后可退出工作室,保持创新团队适当的流动性和竞争性。
2.3拓展人才成长的价值评定
劳模创新工作室针对创新管理建立不同形式的评定手段,将各创新项目管理小组活动过程、实验报告、测量记录等检查与班组对标检查合并开展,将员工技术创新活动与班组综合考评、职工成长进步有机联系。创新能力作为员工综合能力考评体系中的关键指标,直接关系员工职业发展,既要表彰优秀成果,又要对创新人员给予公开嘉奖,鼓励申报国家级专利,在技能晋升、提拔任用等方面给予优先,按阶段、有目标地培养专业领军团队。在人才培养考核方面,劳模创新工作室注意发挥劳模、专家、高学历青年人才等群体在创新中的积极作用,最终实现各层级职工创新能力协调发展。
2.4开发新模式,加大对各级劳模创新工作室激励政策机制
近几十年技术创新的政策实践来看,各个国家普遍采用以下技术创新激励政策:税收优惠、减免或研究开发财政拨款、补贴等。主要目的是通过鼓励对研究活动的投入,保护发明者的私人收益,提高社会对科学技术成果的投入。借鉴西方国家经验,本文建议:一是设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发展基金项目,并且针对一些技术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盈利潜力大的工作室,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专项信贷资金。在此基础之上,可以考虑由工会组织牵头,由企业出资组建劳模创新工作室股份担保公司,由民间出资人或聘请专业经理人负责经营,以此改善工作室前期缺乏资金的实际情况,切实帮助一些处于起步阶段的工作室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同时,各级工会组织应对劳模创新工作室实行动态管理,对确有成果的工作室给予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或者一定数额的物质奖励。二是针对现有已评出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定期对各工作室进行考核,并且要求劳模创新工作室所属企业对其工作内容进行自查,根据实际成果评定星级等级,对流于形式的、组织不健全、活动不正常、制度不完善、创新成果不显著、年末难以完成考核指标、排名倒数的工作室,实行末尾淘汰制度,促进工作室积极运转、良性竞争。
2.5以“双精管理”促成果培育
一是坚持立项精准化,采用项目立项“联审”机制,抑制“创新泡沫”现象。组织相关职能管理部门组成创新项目联合审查组,结合企业实际审查各类工作室申报的创新项目开展的有效性、必要性、创新性,引导不同工作室所提出的相关联创新课题进行联合立项、共同开发。二是坚持管控精益化,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层层监督,实时追踪”的新方式,包含项目实施方案制定、方案实施,检查指导,项目总结和项目验收五个标准步骤;由项目经理人对项目质量和过程开展自我监督,定期向工作室负责人和所在单位报送项目进行情况;所在单位根据业绩计划书和项目实施方案,实时跟踪掌握项目进度情况,提出改进意见。
2.6突出核心导向,深化激励约束
不断强化对创新工作室的考核评价工作以及对员工参与创新工作的激励机制,坚持工作室考评结果与工作室人员配置、评优评先、项目支持、资金支持、工作室存续相挂钩。围绕创新工作室核心目标任务。创新工作室的核心目标任务是创新成果的培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在考评标准设置上占80%权重,在关键评价标准中设置如“年度业绩成果计划完成率不得低于85%”、“35岁以下青年员工及近5年入职的新员工占比不得低于40%”等条款引导工作室围绕中心任务开展业绩创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工会组织的一项新工作,国内研究文献目前尚没有对工作室在组建后的进一步发展有更为细致的研究。从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发展历程、当前现状、存在问题等角度分析,并结合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具体情况,提出工作建议,为工会组织以及政府相关部门推动工作室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朱殿月.供电企业劳模创新工作室管理体系建设与实践[J].职业,2019,(2):66.
[2]康会峰.供电企业劳模创新工作室管理体系建设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7):12.
[3]张鲁萍.供电企业劳模创新工作室管理体系建设与实践[J].求实,2018,(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