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皓
国网孝感供电公司 湖北省 孝感市 432000
【摘要】网格化管理是实现电网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重要途径,通过项目网格化管理,实现项目数据信息可视化,直观掌握项目实施情况,提升项目管理的计划性和完整性,保证电网的供电可靠性。本文着重探讨了提升网格的项目全过程管理措施。
【关键字】网格;项目;全过程管理
1.基于网格的项目全过程管理基础数据来源
以某地区配电网项目为例,某地区配电网项目管理中引入网格化管理理念,将该地区配电网合理划分为5个片区、2419个网格。采用人工和自动统计的手段,将PMS、营销系统等基础数据一一对应到片区和网格,建立起完备的片区、网格台帐。通过汇集PMS、SCADA、在线监测系统、公变终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总保系统等数据,对各网格装备指标、运行指标进行具体分析
1.1配电网网格化划分原则
(1)网格一般以道路、水网、山脉、行政边界等为分界,同时结合市政规划,一般同一类型用电负荷归为一个网格。
(2)网格划分需根据区块远景年负荷预测合理切分大小。
(3)网格划分地理范围要考虑中压线路供电半径的合理性。
(4)一般城区考虑双环网组网供一个网格,农村考虑一个变电站或一个乡镇为一个网格。
1.2确定设备所属网格
确定各网格地理划分后,为完成网格装备、运行指标分析,需确定各类设备所属网格。由于目前各信息系统没有片区、网格的概念,因此需要研究合理的方法确定设备网格:
(1)线路(包括主线和支线)
由于各网格的目标网架均为清晰的双环网或单环网供电,网格对应线路需逐条人工梳理。
(2)公用变压器
完全根据地理划分确定具体公用变压器(以下简称公变)对应的网格,可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多边形框选功能选择某一网格设备并导出公变清单。
(3)低压动力和居民用户
确定网格下属的线路、台区后,还需要收集相应的低压数据,主要是具体台区低压用户数等。此项数据主要是根据营配贯通平台内的生产系统公变与营销系统低压台区对应关系,确定营销系统低压台区所属网格。
1.3根据网格汇集台帐信息和运行数据
(1)台帐信息
主线、支线、配电变压器(以下简称配变)等设备的基本台帐数据均可从PMS(生产管理系统)中直接导出,但由于各种限制,还有部分数据需人工汇总,包括:线路的供电半径,多分段线路各分段的导线型号、线径等数据。
(2)运行数据
线路停电情况:统计线路主线和支线的故障停电、计划停电情况,该地区公司自2015年开始,每周汇总各运行单位主线和支线停电清单,同时安排专人根据公变系统、在线监测系统对清单准确性进行校核,确保数据准确。
故障工单下派情:95598系统下派的抢修工单数也是反映一个网格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的重要指标,但由于目前抢修系统暂无关联设备的信息,更没有片区、台区的信息,因此只能要求抢修人员在回复工单时填入抢修工单所属台区名称,以此为据分片区、网格统计工单下派情况。
(3)线路负载情况
从SCADA系统中获取线路负载情况,包括最大负载等。
(4)公变负载情况
公变负债率可从智能配变监控系统中导出,考虑到配变由于经常安排增容、布点工程,变动较快,因此将上一年7—8月最高负荷除以当前容量得到配变的最高负载率。
2.基于网格的项目全过程管理提升对策探究
2.1构建网格化管理基本框架
按照网格化管理的基本思路,首先应搭建起一个网格化管理框架,科学地规划供电区域,并对应配设各个区域的人员,要围绕供电所网面来对应形成网线、网格、网点逐层级的管理层级,而且要单独设置负责人,安排其职责和任务。具体可以根据供电线路的数目来对应设置网线,形成专门的网线负责人,主要承担网线下的网格,再结合台区分布来划分供电区成若干个网格,各个网格再设置负责人,为了节省人力成本,可以让网格负责人代管网点。横向的不同网线、网格必须彼此辅助,要相互地交流与分享数据;竖向则形成了由低到高的层级管理,而且要逐步地落实管理责任,确保各项任务都能全方位地落到实处,各类信息也要积极地上传,同一区域内不同信息也要高效传递,最终搭建并形成互助配合、高效运行的配网网格框架。
2.2创建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
要想实现网格化管理,收到网格化管理的优势,则要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要科学地设置网格化管理职责分配机制,例如:网线负责人要负责监管网格管理情况,各个供电所的所长则要负责指导与管理各个台区的工作,同时,要根据网格化管理工作特点来对应设置不同岗位工作人员,例如:网格信息采集员、民意联络员、法规政策宣传员等岗位,各个岗位都各自完成自身的职责和任务,同步配合并支持配网项目的网格化运营与管理。根据供电所台区规范化管理的相关规程和规范,要求必须实现台区设备台账管理、客户信息档案的管理、服务资料的记录与分析等,最终要形成一台区工作手册,让其成为规范台区管理的依据,而且要最大范围地收集一切资料,例如:各个网格区客户用电类型、用电量、信用等级等,从而为网格化管理提供可供参考的有价值的依据。
2.3引进信息化系统和设备
配网项目网格化管理最根本是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基础上的管理,对此则要引进信息化系统与相关设备,这样才能为网格化管理创造有利条件。例如:可以引进“谷歌地球”网络技术,从而达到配网网格化管理,借助 KML文件来在谷歌地球中下载配网设备的相信息、数据,管理人员就能借助三维地图来动态掌握各个线路的设计以及设备的布设情况,明确线路的方向与部位,各类设备附近的环境,从而为网格化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2.4设定网格化管理目标
配网项目网格化管理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供电服务水平,增加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供电所建设力度的加大,配网系统逐渐朝着网络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从而优化了配网的基础管理,然而,配网的网格化管理则要以“高质量的服务、高效的管理、高品质的运维”等为基本目标,这样才能体现网格化管理的意义。
2.5理清网格化管理思路
在配网网格化框架搭建的基础上,要做好客观调查与实践调研,明确、理清一线一变一户各自对应的关系,从而形成从“网线”到“网格”再到“网点”的逐层级网格管理等级,从而更加快捷地实现网格化管理,这也能让网格化管理的思路更加地清晰、明确,在网格化管理模式运行过程中还要注意做好各个网格区域内部用户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认识到网格化管理对于提升供电服务质量,优化供电服务水平等的积极作用,从而更加积极地配合网格化管理。而且要不断地提高网格内各个层级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水平,使他们能够不断地适应网格化管理,能够切实地围绕网格化管理目标来逐步开展工作。
2.6推动实施可视化管理
配网项目的网格化管理并非配网管理模式的终极,而是要在已有的谷歌地球等网络系统与信息技术基础上来逐步升级管理模式,逐渐实现在三维地图上能够动态检索、获取各个线路、各个电气设备等的运行状态信息,能够形成一个可视化画面,在画面中能够清晰地呈现出,例如:杆塔是否按照经纬度对准现实的部位,杆塔四周的环境条件,绝缘体有无受损等,当发现不利条件时则要及时地采取对策和措施来排查不良因素。事实证明,配网网格化管理是配网设备与三维信息技术等的有效配合,可视化管理是未来配网理发展的一大方向,可视化管理也能有效地弥补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是对配网项目网格化管理的升级与发展。
3.结束语
基于网格的项目全过程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实时掌握各网格项目的运行情况,从而根据需要合理调配和利用这些项目资源,最终实现项目各方面指标的要求,更好、更快、更安全地完成项目。
参考文献:
[1]梁嘉茵.城市配电网格化管理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7,20(1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