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0期   作者:魏栋
[导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以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要求。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以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要求。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其中包括建筑、广场、道路等。人工铺装占据原来的地表,地表原有的水循环系统遭受破坏。由于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的老化,导致了原有城市的雨洪调控过程受到干扰,故而由于汛期暴雨产生的“到城市看海”的“奇观”连年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城市道路是城市系统当中雨水承接面和污染物汇集的主要场所之一,对城市雨水径流的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道路;设计;
        引言
        传统城市道路系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强降雨来临时,由于它的排水系统压力大,很容易造成路面积水、城市内涝,并造成一些环境问题,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出行安全。海绵城市的提出,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关注与重视。海绵城市的排水能力强、渗水效果好、净水功能也很强大,对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利用有很大的意义,为以后城市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1海绵城市概述
        1.1 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的意思就是指像海绵一样的城市,它在特殊的环境和自然灾害环境下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下雨时吸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储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满足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海绵城市在建设的时候有一定的原则,如生态环境是要首先考虑的,在避免洪涝和保证城市道路安全的前提下,结合自然环境和人工操作途径,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同时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以改善。
        1.2海绵城市具体内涵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现代化的城市应像海绵一样吸收、蓄渗、净化、释水等一系统综合利用降水的功能,以及有效应对恶劣气候变化的功能,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效循环、良好内涝防治和水体污染治理等作治理目标,把城市变为一个“绿色的海绵体”,让城市具备自然循环的生态海绵系统,让整个城市具有海绵一样的弹性,在面对极端的自然气候时能够更容易应对,在自然灾害过后更容易恢复,这就注定了真正的解决方案必定是跨尺度的,要从三个层面上来具体阐述海绵城市内涵:①宏观层面。从水环境生态格局上分析,落实区域水环境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借助水环境生态整体格局,通过水源保护、洪涝调节、水质管理等功能要素考虑综合布置其空间位置,明确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围绕区域内综合水环境系统搭建整体格局,维护水过程的完整性,防止未来城市建设过程中加剧破坏水环境系统的结构功能,充分发挥降雨调节、净化水体的功能,为下一步“海绵系统”实体建设奠定了空间基础。②中观层面。主要指城市、乡镇、村层面划分区块,合理规划“城镇一体化海绵系统”,充分考虑城市规划设计、土地利用,综合性规划区块内水生态的动植物恢复、调节水量、净化雨水和湿地保护建设。③微观层面。具体将包括湖泊、绿化、广场、公园、小区、道路等集水单元落实到整个城市“海绵体”建设上,形成系统的水生态基础设施集成,利用广场、小区、公园绿化、人工湖泊、池塘、排水沟、集水井等,让其雨水有效地下渗、储蓄和留滞,利用自然江河湖泊和人工绿化来过滤、净化雨水,把净化后的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城市的道路清洁、绿化灌溉、江河湖泊的水体补充等,让“人工治水”变“生态治水”,充分发挥出来水环境系统的自然功能,发挥海绵城市优势。
        2传统道路建设的弊端
        由于传统城市道路普遍存在着排水、滞水、渗水、净水、补给地下水能力差等问题,究其主要原因是城市道路建设管理部门在道路建设施工时的前期规划设计不合理,没有做到科学决策,具体表现如下。(1)规划层面上,道路网络规划与周边绿地不能有机衔接,雨水未能很好的下渗到周边绿地或引入周边的水池或湖泊中,造成雨水资源浪费和地下水补充不足的问题。

(2)设计层面上,未能将协调道路纵断面设计和周边的用地,路面的标高比两侧用地的标高低,当地面有降雨时雨水会顺势流到道路排水系统中,不利于雨水的储存,同时经过绿化的雨水还会带走大量泥土进入排水系统,造成排水管网堵塞,雨水也会被污染。城市的河流、湖水资源被污染,进而加剧后期城市雨水规划的困难。道路横断面设计不合理,导致当经历集中暴雨时,造成部分地区水量过多,四周的降水会向地势较低的地方聚集,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3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原则及设计思路
        3.1规划层面统筹把控
        根据相关的技术标准,并与城市目前的整体情况相结合,对其进行整体综合规划与设计。在道路设计中关注规划区域生态斑块的识别,使道路网络规划与城市绿地相协调,在对城市现有的绿水青山进行保护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降低道路设计与施工对城市现有的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行合理的选线布局,并综合协调道路的空间布局,将其与整个城市的绿地进行有机的协调,以达到对降水进行引流,加强雨水就地下渗或使其流入附近的小溪或湖泊、雨水花园中,最后转化为地下水资源目的。
        3.2设计原则
        首先在设计时就应严格贯彻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结合海绵城市的发展要求,利用物理透水性和生态化方式进行城市道路进行设计,使道路雨水系统通畅,提升城市道路排水性能,减少内涝出现,此外还要结合城市特点合理补充城市水资源,具体设计原则如下:(1)首先保证道路结构具有良好的渗水与透水性,在道路表面使用透水性能好的材料,合理设计排水系统,可以设置智能雨水溢流口与雨水管网连接,以最大限度地保证道路有效降排水。(2)提高绿化带与横坡的排水功能,改善雨水收集排放系统,将绿化带设置在道路的中心,设置为成下沉式,减缓地面径流量,同时在绿化带中布置排水设施,将雨水引入道路中绿化带的排水设施中进行透水、截污、蓄水、调节和净化,强化道路水源涵养能力,有效的减少地表径流水对土地的侵蚀。(3)城市道路在确保车辆通行畅通的前提下,根据道路的实际特点,对该道路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区域采用透水材料铺装、人工绿化、生物滞留池等措施,形成一个完善的雨水海绵溢流系统,确保城市道路雨水年径流总量、径流污染控制率、降水排水实现海绵城市道路建设设计目标的实现。
        3.3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思路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思路就是在满足交通功能、安全的前提下,利用道路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等设置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等LID设施,并经过渗透、净化、调蓄、生态排水,实现城市道路的“海绵”功能。总之,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思路就是实现道路生态排水.
        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海绵城市理念已在我国多个城市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道路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它可以为雨水的收集、过滤、净化、排放提供很好的载体,同时为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的收集利用作出很大的贡献。相信通过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合理引导,各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型的道路建设必然会成为未来城市的一个标配。
        参考文献:
        [1]周文博.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09):30-33+10.
        [2]严莉,曾大艇,梁爱丽,姚月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的道路设计策略[J].绿色科技,2020(15):37-38+67.
        [3]何振刚.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设计探究[J].林业科技情报,2019,51(04):128-129.
        [4]张明军.分析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17):78-80.
        [5]陈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设计探究[J].四川水泥,2019(06):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