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驾驶员情绪因素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2期   作者:王加龙
[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辆迅速增加,驾驶员队伍也日益壮大,交通事故也随之增多,已成为社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身份证号码:32092419650929xxxx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辆迅速增加,驾驶员队伍也日益壮大,交通事故也随之增多,已成为社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交通警察在分析事故成因时,往往侧重驾驶员是否有交通违法行为、分析路况的好坏等,较少分析驾驶员主观方面的情绪因素。
        关键词:驾驶员;情绪因素;影响;调节与控制
        一、情绪的内涵及其特点
        1、情绪涵义
        情绪是指高兴、快乐、痛苦、悲哀等,一般发生时间短暂、表面,而且容易变化。人们通常以愤怒、悲伤、恐惧、快乐、爱、惊讶、厌恶、羞耻等反应来说明情绪。
        2、情绪的特点
        人的情绪具有两极性,即积极的体验和消极的体验。例如,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轮胎爆了,而你没有带换胎工具,这时你需要帮助。当你拦下一辆汽车向其驾驶员求助时,他却置之不理把车开走,这时你就会因为刚才遭受“冷漠”而在心理上产生相应的“内部体验”和外部的表现,会感到很悲哀,从而引起消极的否定性的情绪如厌恶、愤怒、埋怨等;当你失望的瞬间,后面来的另一辆汽车驾驶员主动向你伸出了友爱的双手,使你的汽车恢复了正常行驶,这时你的心理就产生与前者完全不同的“内部体验”和外部表现,会引起积极的肯定性的情绪如满意、愉快、高兴自信等。由此可见,各种不同的情绪体验都会给汽车驾驶员在行车安全上带来不同的效应,积极的情绪起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起减力作用。
        二、驾驶员情绪对安全行车的影响
        喜怒哀乐是人的最基本的情绪。一个人的情绪对人的认识、意志、行为和个性都有重要影响。尤其是机动车驾驶人,其情绪对行车安全至关重要。如果驾驶员的在某种情绪支配下驾驶车辆,那么情绪状态就会直接干扰驾驶员的行车。每个驾驶员都有安全驾驶车辆的愿望,并也知道应该怎么去做,但一些驾驶员在特定的环境和时机下,无意识地忽略了安全,产生一些不利于安全行车的想法和做法,致使发生事故。大量交通事故案例表明,驾驶员带着消极情绪驾车而发生的交通事故占事故总数的相当大的比例。具体说来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情绪会导致驾驶员的注意力不集中
        驾驶员的工作具有高度的危险性,要求驾驶员在驾车行驶时必须集中注意力。但有的驾驶员在行车时会产生麻痹情绪,这就会影响到行车安全。思想麻痹的主要表现为:驾驶员放松警惕,注意力不集中,视线散弥,全身懒散放松。在道路条件较好,没有复杂的交通情况,长途行车已安全驶近目的地,在车场调头、试车与倒车,由复杂道路进入平坦道路,由城市驾驶转入郊外等级公路驾驶,夜间车稀人少、车况良好、操纵得心应手等几种场合下,极易产生思想麻痹情绪。思想麻痹情绪是造成车辆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驾驶员因思想麻痹、一时疏忽而遗恨终生。
        2、情绪会妨碍驾驶员的技术正常发挥
        驾驶员一旦有了情绪后,伴随着情绪活动将会发生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变化,这些变化会使驾驶员在操作时应激性要么过高,要么过低。过高时强烈的应激状态阻碍和干扰了驾驶员的水平发挥,过低则使驾驶员的大脑和操作时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这两种倾向使驾驶员在操作时产生诸如操作规程走样,安全操作防范失误,采取措施不当等问题。
        3、情绪会让驾驶员感到疲劳
        驾驶员有了情绪状态后,不仅是其在精神上背上包袱,而且使人体在生理上也发生异常变化。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这时一方面人体要继续承担驾驶工作所需消耗的体力,另一方面还要承担情绪状态给人体生理带来的变化,由此可见,情绪状态会增加驾驶员的疲劳,给安全行车带来了危险。


        4、情绪会驱使驾驶员不讲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依靠社会舆论,特别是依靠人们内心的信念来维护和巩固的。驾驶员一旦在情绪状态中开车,这种自觉行为的职业道德就会受到冲击。如果意志不坚定,自觉性便发生动摇,取而代之的是丧失理智和盲目行动。如驾驶员在会车时,对方没有让出中心线,或者夜间对方没有按规定使用近光,影响到自己行驶路线和视线时,易产生恼火埋怨情绪,有时便与对方对着干,互不相让,互不换灯;超车时,对方减速不让路或让路不减速,长时间压着自己的车,跟随的时间长了,怨气会越积越深,便会产生找个机会超过去,教训对方一下的念头;在单车道或窄桥相遇时,双方没有及时避让,便埋怨对方不是,不愿倒车让行;行人、自行车让路不及时,或与汽车抢路时,便急躁恼火,用车保险械顶行人、自行车,以此来吓唬别人;受到领导和相关人员批评指责时,尤其当批评指责不完全正确或情况有出入时,不正确对待,便心中窝着火。这时,什么工作守则、交通原则、职业道德等都被抛在脑后,事故也往往在这种状态下发生。
        5、情绪波动会使驾驶员安全意识淡化
        驾驶员情绪波动,大多数是由思想问题引起的。情绪波动一般表现为两种倾向:高兴与沮丧。驾驶员情绪过于高兴或沮丧,都会严重影响安全意识。因为人在高兴或沮丧时,中枢神经系统便处于兴奋或压抑的状态。当中枢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时,驾驶员行为表现得轻率、好动、异想天开,忘乎所以,操作动作和判断情况就不准确。由此可见,驾驶员产生的一切消极情绪都直接影响着行使安全,必须抑制和消除。
        三、调节与控制驾驶员的情绪确保行车安全
        既然情绪与安全行车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驾驶员保持良好而稳定的情绪有利于驾驶员技术动作的稳定发挥,有利于驾驶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稳定的心理素质;反之,消极情绪的产生会导致驾驶员技术动作变形,心理产生大的起伏,从而埋下安全隐患。但是,要调节好驾驶员的心理情绪,涉及到社会多个领域,应当多管齐下,全面应对,以确保安全行车。
        1、加强驾驶员情绪稳定的调节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道路尚处在混合式交通状态下,驾驶员在车辆行驶中,可能因堵车、会车、跟车、超车、超速等与驾驶员、警察、行人发生一些不愉快的情况。这时必然会在驾驶员的心理产生不满情绪,要学会科学地消除紧张、急躁、侥幸、称雄的情绪,积极坦然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避免过激的心理活动,做到“养心在静”,注意保持心理平衡状态和稳定的情绪,达到规范驾驶行为。
        2、注重驾驶员情感心理环境的调适
        领导对驾驶员要多鼓励多关心,安排工作要适当,要以人为本,努力为其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定期对驾驶员进行体格检查,及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驾驶员本身也应该加强修养和涵养,扩大心理容量,提高心理承受力和应激力。另外,单位要经常与驾驶员家属取得联系沟通,要求驾驶员家属对其多关心,多体贴,帮助、引导驾驶员从事一些有益的业余文体活动,以消除精神和体力上的疲劳,努力杜绝驾驶员的不良生活习惯,保证其充足的睡眠,使其心情愉快,精力充沛。
        3、强化驾驶员心理素质的训练
        开展驾驶员心理素质训练,提高其临危处置能力。心理素质训练是提高驾驶员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单位要根据驾驶员心理素质的具体情况,组织人员安排驾驶员心理素质训练计划。训练项目可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如进行事故多发地段驾驶员操作优化训练,驾驶反应时间训练等,从而有效提高驾驶员的临危处置能力,杜绝重特大行车事故的发生。
        总之,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加强理智培养,规范个性心理,调节稳定好自己的情绪。在行车中做到:被激而不动,存郁而不忧,遇气而不乱,受辱而不怒,有悲而不伤,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精神状态,确保行车安全。刘殿武博士强调说:“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加强道德修养,以健康的驾驶心理保证道路交通安全,做到防患于未然,这是对驾驶员的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1]金会庆,陈山荣;驾驶员个性与事故倾向研究概况[J];应用心理学;19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