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双梅
黑龙江省加格达奇区第一小学 黑龙江 大兴安岭 165000
摘要:学会思考,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从而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实现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双双提高。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思辨能力对于学生的积极影响,随后分析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品悟、构建知识结构三条可以实施的有效措施,以便能给相关人员一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能力;培养措施。
引言:对于小学生而言,提高其思辨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中的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从而敦实语文知识,为以后学习更高理论知识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问题以及自主分析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能够全面思考问题、快速整合信息等,长此以往,实现个人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语文教师要深刻知悉自己身上的重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以便学生能够获得语文知识与思辨能力的双双提高,为学好其他各科知识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不比其他,由于其源远流长,致使这门学科的文化底蕴很是深厚。在编写教材的时候,相关人员很是注重对小学生心理特征、理解能力的把握,但还是有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的存在,无法理解语文课程中的真实含义以及作者真正的想法。在此之前,部分语文教师,曾用过多种方法或措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但效果甚微,以至于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产生了浓浓的抵触情绪。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唯有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足够敦实,学生才能明白其他学科内容的真正含义。如今,学生竟然对语文产生抵触情绪,可以想象,这一定会影响到他学习其他学科内容的效果。
而思辨能力的融入,则可以有效改善这一情况。思辨内容的融入,不仅会让学生思考,从而设身处地的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而理解作者的想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如何分辨思考的正确性,引发学生对于万事万物产生逐渐趋于正确的见解与看法,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的适应以后的生活,从而减少在学习上的一些坎坷[1]。
2.有效措施。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质量与效率,首先就需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才愿意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从而思考语文文章的优秀之处,长此以往,实现理解能力与辨析能力的有效提高。
小学阶段的孩子,好奇心很重,对于一些感兴趣的未知领域,他们都会投入极大的热情与主动。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利用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有效策略与科学措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于思辨能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同时,语文教师也要意识到,思辨能力的练成,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因此在学生对思辨内容产生兴趣以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思辨能力有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以便他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足够的耐心与专注,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最后,教师在清楚不同学生在课堂上所呈现出来的不同思维特性以及想法爱好的基础上,多多为学生创设他们乐于思辨的问题,鼓励他们以此为点,展开自己的思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请学生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并对此引导其他同学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讨论。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由于年纪尚小,其生活阅历与知识储备远远不够,因此所提出的见解与看法,可能趋于表面,甚至已经远离主题,对此,语文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与适当的补充,以便学生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2]。
2.2引导品悟。
首先,品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主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文艺性鉴赏”。也就是说,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抓重点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的思想内涵。比如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教师可以紧紧抓住“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等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对花朵的美丽产生深刻的印象,以便他们逐渐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又比如在学习《落花生》时,教师可以通过分角色饰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中诸人的价值观为何是高尚的、作者为何这么写等问题,以便学生能够真正领会到落花生的含义,从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以后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品悟文章的深刻境界。
小学阶段的孩子,其思想还不成熟,加之他们阅历较少,所以对于一些隐含深意的文章,学习起来就相对困难。对此,教师要在了解他们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引导,以便他们能够把握文章深层次的主旨大意。比如在学习《南辕北辙》一文时,教师可以以故事的方式向学生呈现,以便学生能够在听完故事梗概后,直观感知到课文中的主人公,其思想是混乱的——由于他逻辑思维能力不佳,所以在一开始就选择了方向。最要命的是,面对别人的指正,他依然坚持己见。诚然,这个地球是圆的,也许在未来的一天,他真的到了他想去的地方,可是这期间所费人力、物力、财力甚多,实在没有必要。
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加深学生对于主人公性格的理解与掌握,从而便于学生对文章正确而全面的把控。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以删除人物之间的对话,让学生根据情况自由发挥,借此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理解。总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品悟,以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会思考,学会鉴赏,学会欣赏,长此以往,实现思辨能力的有效提高[3]。
2.3构建知识结构。
结构,是一篇文章的骨架。通过构建知识结构,可以提高学生提高归纳与总结的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写作文的过程中,长此以往,实现学生书写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在深刻把握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可以尝试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将抽象知识转变为可视化知识,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从而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内涵[4]。
比如,在学习《黄山奇石》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然后构建结构,写出文章中详写与略写的石头,借此来凸显出黄山的石头到底奇在何处。
3.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思辨能力,对于小学生现在以及日后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对思辨内容的有效融入,同时要尽可能给足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学会思考、敢于实践,以便他们的思辨能力得以有效的提高。同时,语文教师还需要深刻认识到,学生的辨析能力,绝非瞬间就可以完成,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要保持足够的耐心,不断探索可以提高培养质量与效率的有效措施,以便学生能够在正确的引导下,逐渐实现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孙海燕.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264.
[2]高淑珍.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语文思辨能力[J].新课程,2020(21):188.
[3]姜敏.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浅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23):25.
[4]樊金梅.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