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玲瑛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幼儿园,江苏 苏州 215212)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区域活动是幼儿教育中最为基础和普遍的教育手段,对于培育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迁移运用等核心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影响。因此,现阶段幼儿教育工作者也在活动材料投放和活动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力图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幼儿大班科学探究活动。
关键词:幼儿 教育、活动策略、科学探究
时代的飞速进步对于社会建设、人才培育有着新的指导方向。正值此番背景之下,幼儿教育活动也面临着改革,科学探究活动作为幼儿自主探究式活动的一种,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自主性与探索性,引导着幼儿在充足的科学探究材料中结合个人兴趣进行探索,从而发展辩证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但现阶段,由于幼儿区域活动的发展滞缓,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策略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下,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从投放活动材料、推进探究过程、积累活动经验等三个大方面浅析幼儿大班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策略。
一、基于幼儿兴趣,科学投放材料
在幼儿园大班时期,幼儿的感知范围不断扩大,因而其观察行为带有极强的随意性,眼见之处皆为观察之处且对于自我的兴趣点有着格外强烈的关注。倘若活动材料不在幼儿的兴趣点上又或者摆放的毫无章法,就会逐步扩大幼儿记忆的无意性和情绪性,造成幼儿活动完成度不高、活动效果不佳等后果,对幼儿长期的思维发展与能力提升有着不良的影响。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在设置科学探究活动的区域及其材料投放时需要依据幼儿当下自发的、无意象主导的思维等身心特点,考虑到科学探究活动的特性,仔细挑选幼儿感兴趣的、科学的活动材料布置活动区域,逐步提升活动材料投放布局的合理性。
例如我园在开展幼儿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时,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认知局限性与个性特点,对于活动材料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并在众多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合作下,以不同活动目的进行多样化的材料布局与运用。如在培育幼儿对于动物的好奇心与增进科学小知识时,通过“小小饲养员”等活动让孩子们在与动物亲密接触以及精心饲养中亲近自然、了解动物。我园考虑到幼儿对于动物的喜爱程度不一,在众多适合幼儿饲养的动物中挑选了金鱼、乌龟、蚕宝宝与小兔子等几类较为温顺的小动物供幼儿依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种小动物进行喂养。在确保幼儿安全的基础上,我园将金鱼缸、乌龟饲养盒放置在园内专门开辟的“动物乐园”,为负责喂养的幼儿提供适量的动物食物,让幼儿在喂养过程中仔细观察金鱼和小乌龟的生活习性,比较这两类生物的异同之处。而考虑到兔子爱动的个性特征,我园将兔舍布置在园区内的绿化草坪附近,保持兔舍的通风,让幼儿负责兔子的喂养与锻炼,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幼儿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培育其责任心与爱心,鼓励幼儿从兴趣出发的探究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逐步提升幼儿的感知力与理解力。
二、加强观察记录,合理推进探究
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幼儿具备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认知能力与动手能力,但身心发展尚未健全,在探究活动中遇到稍难的问题只会进行简单的机械性尝试并极易退缩。因此,急需作为幼儿活动主导人和领队的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深入指导和全面引进,从而保障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时刻观察记录幼儿在探究活动中的行为以及情绪状态,指导幼儿消灭在探究中所遇疑难,发现幼儿的潜在问题并予以解决。
例如笔者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十分注重对于幼儿活动过程的观察与记录,并及时进行分析与对策研究。为进一步推进科学探究活动对于幼儿个人成长的促进作用,笔者以“问题记录袋”的形式记录下每一次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的普遍行为与个别幼儿的特殊行为,以点带线,以线化面的整体与个体统筹兼顾的教育模式提升幼儿的探究能力。
在我园开展的《纸张的奥秘》主体探究活动中,我园为幼儿提供了硬卡纸、美纹纸、瓦楞纸等多种多样颜色丰富、材质多样的纸张,让幼儿用手指、油画棒、剪刀等各类工具进行自主创作,用画笔记录下各类纸张的异同。笔者在记录过程中记录了幼儿对于纸张种类的探索次数和投入程度,发现部分幼儿由于缺乏兴趣,随意图画几笔或剪裁几刀就没了兴致,转而将注意力放在他人的活动材料上或者是园内的玩具上。笔者对此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并在下一次实践过程中,将原先规矩方正的纸张材料裁剪成各类可爱的动物或植物图案,提供如折叠纸凳子、再生纸杯等更多有趣种类的纸张材料呈现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笔者在进行活动改良后再度进行观察,发现这次研究活动中由于创新性成分的添加,幼儿的探究次数与坚持时间明显高于前一次的探究活动。经过这一次的探究观察反思,笔者在后续的探究活动推进过程中更加注重探究方式的趣味性与创造性,更好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潜力。
三、注重多方互动,积累活动经验
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幼儿往往更多地是通过与幼儿教育工作者的直接互动来获取感性经验和理性知识,缺少了同伴互动与自我内化的过程,这对于幼儿的思维发展及其不利。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打破存在于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存在的主体错位的窘境,逐步将实践活动的主动探究权归还给幼儿,增加幼儿科学研究活动中与同伴的互动成分,提供潜在的指导与帮助,让幼儿通过自我发现、同伴互助等方式逐步完成感性体验向理性知识转变的个体内化过程,发展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
例如笔者在探究活动中,有意降低探究活动过程中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参与度,将教育指导的重点放在探究前的活动准备与探究后的反馈概述中,进一步拓宽幼儿的探索空间,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索欲望。笔者在活动前扫除幼儿的活动障碍,在活动后增设有效提问环节,帮助幼儿进行经验总结和活动反思。如在我园的《我爱地球》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求幼儿了解地球的构造与组成,并利用积木构建出美丽的地球,体会保护地球的必要性和责任感。在探究活动前,笔者通过有关地球的故事绘本的阅读、科普动画的播放等为幼儿提供地球的基础知识,并详细介绍各类积木的搭建方式,让幼儿掌握构建的基本方法,再将幼儿分成以四个人为一组的“地球保卫队”,以同伴协作的形式完成这个稍有难度的构建活动。在活动后,笔者结合自己的观察与记录,对幼儿的搭建成果进行正面反馈,褒奖活动中的“合作标兵”与“搭建先锋”,从而为幼儿树立一个榜样范式,以积极反馈强化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积极性。笔者还与幼儿开展了活动成果总结会,以封闭式和开放式相结合的对话式问题询问幼儿的搭建方式与个人体会等,掌握幼儿的活动参与成分与效果,从而进一步优化活动内容,提高幼儿的接受程度和探究意识。
总而言之,科学研究活动是以科学启蒙为主的幼儿教育活动,旨在培育大班幼儿的探究意志品质,需要从材料投放、探究推进、多方互动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秉持“幼儿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理念提升科学探究活动的数量与质量,培育幼儿的科学探究意识与创新能力,以“行”知“学”,奠定幼儿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核心能力,成为新时代的小主人。
参考文献:
[1]向秀萍.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材料投放的特点及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0,(22):37-38.
[2]宋丽丽.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的策略研究——以大班科学区域活动评价为例[J].读写算,2020,(22):36.
[3]阮玲燕.基于幼儿行为观察的大班科学区域活动指导策略[J].教育观察,2020,(16):23-25.
[4]孟媛.基于材料投放角度来谈幼儿园大班科学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策略[J].中华少年,2020,(09):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