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耕
(湖南省邵阳市城步县第三民族中学,湖南 邵阳 422000)
摘要:初中课堂的自主探究目的是接近学生的生活,了解到学生生活中遇见的一些问题,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问题分析,继而达到问题的解决,这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还有利于增强其主观能动性,自主创造性等能力。这种探究性学习克服了初中化学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让初中化学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下面,文章阐述一下如何进行初中化学自主探究课堂建构研究。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探究 探究方法
初中化学是学生面对化学这一科目的初次见面体验,作为初中化学老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是课堂主体的“指路灯”。实践发现初中化学自主探究活动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创造性和主动能动性,提高其学习效率。
一、课堂参与,“身临情境”
所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他们“身临情境”,意思就是创设一种课堂的问题情景,让老师与学生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循循善诱,逐步让学生进入课堂正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其初中化学课堂产生浓烈的兴趣,继而发散其思维,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造性。例如:初中化学有一章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实验活动,让学生进行棉花分别沾水、酒精进行燃烧;给燃烧着的蜡烛罩上烧杯;木炭、煤球的分别点燃等化学活动,最后依照实验结果总结实验条件。那么,出现了这样一些情况:
l、情况一,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请问大家水火能相容吗?
2、情况二,根据燃烧的条件,往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可以在水中燃烧起来吗?
有了这两种情景,进行下面的的化学实验,一段时间后,同学们都惊叹:“真的燃烧了!”这时候,老师可以顺着学生的好奇心循循善诱:神奇的化学!初中化学探究课堂,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有着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作用,还要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身临情景”,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性。
二、主观能动,“思维发散”
初中化学不仅是一门知识在校园的传播,更是其积累学习知识,提升自身素养的机会。因此,初中化学自主探究课堂建构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初中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例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提出“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是否会发生金属间的置换反应,”等问题,接下来,老师应当引导同学们进行分组合作,让其发挥主观能动性设计其实验进程,帮助学生开展实验进程讨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最终得出结论。
三、学生参与,“关联生活”
初中化学课程是一门很接近现实生活的学科,初中化学自主探究课堂,要求同学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他们体验“化学与生活的亲密接触”。例如:初中化学课本有一项实验“燃烧条件”,首先用“棉花、蜡烛、木炭”等材料代替易燃烧的“白磷”,有利于加强学生参加课堂实验积极性,还能培养其主观能动性,自主创造性。
四、适时指导,提高效率
初中学生要想获得学科上的成就,提高其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例如,古代文化中更有一篇《离子》涉及到这类方面,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初中化学老师在课堂上教授学生知识的时候,不仅是作为一名知识传播的使者,更是一名“播种者”“指导者”。这要求我们不能刻板地传递课本上的知识,更要懂得及时变通,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创造性,而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在他们遇见问题的时候进行牵引,最终让学生理解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让他们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能够自主进行学习,遇到问题能够自己解决或者小组内部讨论解决,由此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以及其化学的学习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情趣!
五、“参差不齐”,共同参与
著名学者加德纳曾经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它告我们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是智商高低、聪明与否的差别,而是智能类型、智能强项是什么的差别。例如:每个班级里的学生成绩都是“参差不齐”的,所以每个班级同不免有几个别人眼里的“差生”。我曾问他们喜欢初中化学吗?他们说:“喜欢化学,但是不知道怎么学习。”于是在接下来的课堂中,我考虑让他们首先参与,他们面对不懂得问题,及时解答并让他们理解。到学期末,我所在班级的几个所谓的“差生”慢慢地喜欢上了初中化学学习并且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化学老师,面对新课改下初中化学自主研究课堂,我们不仅要迎合教育部门发来的教学改进,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以此让同学们发散其思维,还要循循善诱,让班级同学在参与初中化学课题实验过程中,发挥主动创造性,再由老师引导他们实验注意知识点,接着让学生利用所教授知识点解决化学课堂或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相似问题。老师进行最后总结,提炼出问题所涉及知识点,最终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性,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张小菊,王祖浩.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评价研究--基于化学“优质课”教学情境的分析[J].化学教育,2013,(3).
[2]袁振东,赵东亚,李现山,等.“铁盐和亚铁盐”的教学设计[J].化学教育,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