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15期   作者:孙秋荣
[导读] 数学核心素养是以数学课程教学为载体,基于数学学科知识技能而形成的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数学特征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
        孙秋荣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唐口街道马房屯小学 山东 济宁 272000
        摘要:数学核心素养是以数学课程教学为载体,基于数学学科知识技能而形成的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数学特征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数学是一门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的学科,无论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推理能力还是模型思想,都需要学生具备严谨、敏捷的思维。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升策略
        引言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是注重思维的学科,不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数学思维的培养与提升对数学教学成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对小学的数学教育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小学生的数学素养重要环节应当围绕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来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有利于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有利于创新小学数学教学。
        1 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第一,可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涵盖了多重方面,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让学生在面对具体数学问题时能更加快速有效地分析其中的数字关系,进而可以对应数学知识点进行问题解答,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第二,可以促进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数数学知识点尤其重难点知识的教学依托于实际生活实例展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如此。在此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情境创设、生活实践等等教学方式为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提供了实践环境,促进了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增长。第三,可以打破学生固定思维限制。小学生个人学习习惯、理解能力的不同造成各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加之学习环境如校园及家庭的影响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增长造成影响,不利于学生学习质量及数学成绩的提高,教师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从积极层面影响了学生学习习惯、理解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打破了部分学生在传统教学理念、个人学习经验不足下的固定学习思维,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增长。
        2 小学数学课堂思维能力的培养现状
        2.1重成绩,轻能力
        数学学习的特点是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数学困难重重。知识的学习是无止境的,如果学生学习都只是停留在最基本的知识层面,那么在学生之后的学习中就难以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别说将未知的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数学学习中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帮助学生不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帮助学生之后更好地学习,更好地解决问题。
        2.2重经验,轻创新
        数学教学的特殊性在于,数学课堂多是沿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答案、练习巩固的主线进行的,习惯了这样一种教学模式,长此以往,学生和教师都会产生惰性,形成固定的惯性思维,而缺少创新,这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没有益处,甚至可能会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多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注重课堂的生成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3重教材,轻学生
        现如今,学校教育系统的评价模式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为主,因而无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学生在家学习中多是以教材为依据进行学习,事实上,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工具,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一节数学课上如果出现更值得探讨的问题,完全可以将原本计划的教材内容先放一放,选择探讨、思辨、解惑,换一种思路进行课堂教学,以生为本,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会更好,这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这是对教师教育机制的考验,但由于教学进度的压力、课时的紧张、教师专业能力的不足等原因,往往是按部就班地根据教材的进度进行课堂教学。这不仅违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初衷,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 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优化策略
        3.1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就是思维速度,敏捷的思维有赖于扎实的知识技能,而扎实技能的形成又离不开循序渐进的练习。如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当学生对乘法口诀非常熟悉时,能够马上说出24的因数有1,2,3,4,6,8,12,24;当学生做过了关于因数的一系列题目,不需要背诵就能熟练地说出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并且学生还知道其中的原因;当学生脑海中对因数与倍数非常熟悉后,在分数的通分以及约分部分就会非常熟练。可以说,数学科目的系统性非常强,许多知识点都是密切系在一起的,如果学生对某一知识技能比较欠缺,那么很多类型题目的解决都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的技能训练,从而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数学高峰,进而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3.2提供学生应用环境
        小学数学教材中多数数学知识点的展开依托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可结合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适应性较强、实践意义较强的知识运用环境,以学生的亲身体验、手脑并用及教师的适度引导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掌握,以“过程”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圆柱的表面积”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利用圆规、直尺和素描纸进行圆柱制作,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圆柱体拆分为两个圆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以此为参考画半径相同的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再带领学生进行圆柱体的组装,以学生的亲身参与帮助学生建立圆柱体的三维模型,借助学生的自主探究促进学生对圆柱体表面积概念的充分理解。
        3.3丰富课堂内容,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中国传统教育会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学生害怕犯错误,在面对问题时,就会表现的不敢发言或慎于发言,如果自己的答案和别的同学不一样,便有“自己一定是错的”的想法。因此教学时不要规定答案,学生就能用平时学到的知识,展开思维想象,回答的内容会多彩多样,体现数学课堂的灵活性和真实性。在这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学生思维为点进行有效的提问,拓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并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有效激活学生思维。比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位公主和几个侍从因战败流落到了一个新的部落,公主请求部落酋长给她一块土地收留他们,酋长指着一块羊皮说:你可以到海边那里,我可以划给你这块羊皮的土地,可是羊皮太小了,公主发起了愁,这么多的人如何安置呢?公主会想到办法吗?怎样才能用羊皮划出大的土地面积呢?哪种方法能让公主得到最大面积的土地呀?这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思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纷纷举手发言,这时,我再给出羊皮条的长度,让学生投入到紧张的计算中,通过讨论计算得出利用海岸线围成半圆的面积最大,学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4 结束语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场景,并将之转化为学生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通过各种活动,碰撞出活跃思维的火花。思维能力就是一把能够开启数学成功之门的金钥匙。我们人民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并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徐伟.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31).
        [2]姜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
        [3]辛玉芳.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