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欣欣1 张思明2
1济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山东济宁 272000
2 济宁实验中学 山东济宁 272000
摘要:VR技术是一门新的综合信息技术。本文从VR技术应用于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探索VR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应用趋势与价值。
关键词:VR技术;历史教学;校本课程;运河文化
VR虚拟现实技术力图借助计算机和传感器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甚至能够达到人机交互体验的效果。VR 技术应用于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只限于理论讲授,缺乏感受体验,容易流于表面,教学效果有限等瓶颈。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多源信息融合,产生交互式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学生沉浸到教学实践环境中,达到“创设历史情境”的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时空的兴趣体验,实现体验式教学。
紧邻京杭大运河,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历史文化的山东济宁,在探讨研究VR技术开发校本课程的背景下,根据地域特征、历史沿革、文化底蕴等实际情况,把“运河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思路。
运河文化资源与历史学科的有机整合,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让“家乡的济宁古运河”成为学生的一个兴趣起点,使之萌生真实感和认同感。由这一起点带动一系列相关的历史学科知识,连点成线,以线带面,既能加深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又能培养热爱祖国家乡的情感,真正融入“家国情怀”这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为此,笔者设计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穿越古今,徜徉运河文化》一课,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运用VR技术,把镌刻于历史文字记载中的古老运河,打造变身为一个使学生身临其境、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运河文化长廊”。这样在宏观上加深学生对运河全貌的直观认识,先为学生开启学习运河历史文化的“活课堂”。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精妙的古代微缩城市,按比例缩小的仿真古船,配着讲解文字的精美砖雕,让人有着穿越古今的错觉。
学生置身其中,必定被大运河的繁荣景象吸引,但运用VR技术更重要的是以此创设的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大运河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沉浮?古时的大运河为何如此繁华?家乡风貌又有哪些是运河文化的影响?学生有疑惑,才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运河文化长廊”由三个部分组成,构成本课的三个主体。
1 “运河史记”
详细介绍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以及开凿的过程。教学设计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1.1 隋唐大运河。
隋炀帝利用春秋时开凿的运河和天然河流,成功开凿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河北涿郡、南达浙江余杭。
运用VR技术创设历史情境,还原隋炀帝时期开凿大运河的历史场景,出示相关史料,探究两个问题:
(1)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条件?
(2)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
这两个探究问题紧密联系高中历史“隋唐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祖国统一”等重要知识点。
1.2 元朝重新浚通大运河。开凿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等运道,遂使大运河直接贯通南北,奠定了此后南北京杭大运河的基本走向及其规模。
1.3 济宁古运河。俗称济州河、运粮河,始凿于元代,京杭大运河流经济宁约230公里,串联了济宁城区、南阳古镇、微山岛、独山岛、南旺分水龙王庙、中都佛苑等重要的历史古迹,是一条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廊道。济宁是调控运河南北大动脉的枢纽,建有运河上最为先进和知名的水利工程——南旺分水工程,号称“北方都江堰”,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
元明清三朝均设有最高司运机构——河道总督衙门,使济宁成为声名显赫的“运河之都”。
利用VR技术,为学生展现家乡济宁大运河的历史景象,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值得注意的是,VR技术的运用可以很好的解决不同历史时期“大运河的变迁及历史沿革”这一难题,更直观的向学生展现大运河的时代变迁,使教学更具直观性、体验性。
2 “运河经济”
主要介绍了相关朝代关于漕运的政策,大运河的漕运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价值,以及带动济宁城市兴起的“运河经济”。
2.1 漕运制度。
漕运是运河的基本功能。“漕运之制,为中国大制。”(《康有为政论集》)隋唐以后,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东渐北移与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开通疏浚联结南北的重要交通运输干线——大运河,已经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共识和奉行的基本国策。
2.2 贸易交流的职能进一步加强。
大运河的贯通,也极大地促进了运河区域工商业的发展。运河沟通南北,密切了各区域市场的联系,促进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特别应指出的是,明代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运河区域,如苏州、杭州等地的某些行业中已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包买商,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标志。
2.3 带动沿岸城市发展。
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如扬州、苏州、杭州等城市,济宁的兴旺也由此而来。济州河的通航,促进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繁荣。济州治所任城,很快成为运河上繁华城市。
此处应用VR技术,打破原有的以语言符号和平面符号为主的历史知识讲述模式,多元化的展现模式成为本课内容亮点,除原有的传统教学符号元素以外,音频、视频、视听短片等主要新媒体手段的加入,让历史教学内容更为丰富立体。
3 “运河风物”
悠悠运河水,古韵逾千年。从古至今,济宁的命运与运河的兴衰紧紧相连,“运河通,济宁兴;运河废,济宁衰”,千百年来古都济宁与京杭大运河相依相伴,相映生辉,运河给古都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古都济宁又给运河染上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运河的开通和兴盛,为济宁提供了一条开放交流的大通道,从此济宁“南通江淮,北达幽燕”,出现了“百货聚处,客商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的繁荣景象,把济宁的商业文明推向鼎盛,号称“江北小苏州”。
南阳古镇水乡、济宁东大寺、竹杆巷、南门口运河南岸的玉堂酱园、古运河两岸造型各异的运河桥,这些身边熟悉的运河风物,点点滴滴都是运河文化沁入济宁人根脉的历史证明。
但在实际教学中,组织每个班级实地参观并不具操作性,受到经费、时间、空间等因素制约。运用 VR 技术,并与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能够解决这个难题。先让学生自主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小组合作汇总探究成果,为VR技术提供自己整理的素材,在课上将这些运河风物一一呈现。再利用VR技术,配合学生自己的讲解,带领全班同学一起,看到那些镌刻了时间痕迹的台阶、桥梁,端详那些饱受风霜洗礼的文物,遥想祖辈们曾经劳作和生活的场景,理解时代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无疑会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直观印象,带来更多的思考。
结论
对于历史教学领域来说,VR能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浸润式体验教学,影像所带来的虚拟空间能够将学生快速带入到某一历史事件的情境之中,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做到对历史事件的深刻铭记。同时也要注意,VR技术对于教学是辅助、手段、工具,让VR技术服务于历史教学,这才是VR技术存在并广泛应用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戴宇,VR 技术在高中历史乡土资源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2018(10)
[2] 山东省济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济宁运河文化[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
[3]戴媛媛,试析近代济宁城市相对衰落的原因[J],今日南国,2008(10)
作者简介:杜欣欣(1987.9~),女,山东济宁人,济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张思明(1987.12~),男,山东济宁人,济宁实验中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