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安徽淮河水利管理短板与有效措施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0期   作者:栗治国
[导读] 摘要:通过治淮工程建设,安徽淮河的防洪抗汛、泄洪截流能力显著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升。
        寿县淮河河道管理所  安徽寿县  232200
        摘要:通过治淮工程建设,安徽淮河的防洪抗汛、泄洪截流能力显著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结合工程管理工作概况,通过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运行管理机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以及加强基层管理队伍建设等途径,优化工程管理水平,维护工程综合效益。
        关键词:安徽淮河;水利管理短板;有效措施;
        2019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治水工作矛盾已经发生了实质性转变,同时提出“弥补水利工程管理短板,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监管”的水利事业改革基调。这为新时期的治水管水工作提供了思路。本文将概括安徽省淮河水利管理概况,探究淮河水利管理的短板,最后提出优化改进措施。
        1安徽省淮河水利管理概况
        安徽省境内淮河干流及跨省主要支流的管理工作由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负责,另外一部分因2004年淮管系统水管体制改革下划由地方负责管理。具体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修缮堤坝、检修水闸,监测水位等等。同时,河口疏浚、河岸生态修复也是至关重要的工作。安徽省境内淮河总长度约730千米,其中,淮河干流418千米。一级提防592.2千米,二级堤防116.1千米,共有8座大型水闸,10座中型水闸和97座小型水闸。由于淮河支流数量多,河道堤防工程占线长,水闸工程分布零散,加大了管理工作难度。
        2安徽省淮河水利管理的短板
        自2004年水利管理体制革新后,安徽省围绕打造“四个水利”、构建“四个淮河”、服务安徽奋力崛起的目标开展水利管理工作。然而现阶段,淮河水利管理工作仍存在一系列短板,具体内容有:
        2.1堤顶防汛道路质量不达标
        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于2009年对淮北大堤堤顶防汛道路实行翻新加固。由于受到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及技术因素等多方面的限制,堤顶防汛道路路面工程属于非等级路面,路基厚度较薄,部分河段的路基出现不规则沉降,路面结构出现贯穿性裂缝。在晴好天气状况下,路面扬尘污染严重;在持续强降雨天气状况下,路面坑坑洼洼,积水遍布,泥泞不堪。颍河左堤、涡河左、右堤的砼筑路面宽度仅3米,随着车流量的增多,以及车辆荷载重量的增加,路肩损毁严重,部分河段甚至无维修价值,只能重新修筑,而这也加重了淮河河道管理局的经济负担。
        2.2河岸沿线监督管理力度不足
        1)违法水事活动屡禁不止
        目前,社会对河道岸线的需求扩大,部分业主法制意识淡薄,在未获得管理部门批准的情况下直接开展建设工作。再加上政府部门的行政执法工作落实不到位,违法水事活动猖獗。
        2)河道非法采砂比比皆是
        经过沿淮河道管理单位多年不懈的努力,河道非法采砂监管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然而由于河砂资源供应匮乏,市场价格水涨船高,部分企业在利益唆使下违规采砂。通常,采砂船只为逃避监管,往往会昼伏夜出,而这也加大了监管难度。另外,部分企业为扩大采砂量,还会私自改造船只,给河道堤防工程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3)执行力不足
        尽管淮河河道管理单位建立了水利管理机制,但沿淮各地负责人的管理制度执行力明显不足,水利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4)治理人员素质不过关
        河道管理单位的管理能力不足,管理队伍建设水平偏低,部分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淡薄,综合素质匮乏。
        2.3信息化建设滞后
        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问题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信息监测体系不完善。河道工程巡查监管系统、河道工程监测管理系统以及河道工程在线查询系统等存在系统不完善、数据不完整、查阅不方便等问题;现有信息化管理系统版块分散,资源零散,无法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现有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偏低,移动数据服务能力薄弱,无法实现信息交互;信息技术人员匮乏,信息系统维护资金短缺,信息平台保障能力不足。


        3提升安徽省淮河水利管理水平的具体策略
        3.1加强堤顶防汛道路升级改造
        在深入摸排调查的基础上,对淮北大堤堤顶防汛道路工程实行总体规划、翻新修缮和升级改造。根据道路工程概况、工程周边环境特征以及交通运输特点,制定科学可行的路面维修改造计划。在争取政府专项扶持基金的基础上,大力开展融资工作,拓宽融资渠道,为路面维修工程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再者,对涡河蒙城段、颍河段的砼筑路面进行改造,一方面,确保道路工程满足防洪抗汛与河道管理工作需要,另一方面,推动沿淮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针对淮北大堤进行维护修缮,尤其是通行量较大的河段,需延展路面宽度,完善限行设施,延长淮北堤坝工程的使用寿命。
        同时,沿淮各级政府应积极加大对堤防路面的资金投入,逐步对堤顶路面进行升级。
        3.2加大河道岸线监督管理力度
        1)开展淮河河道管理监察工作
        建立健全的河道管理监察机制,构建完善的河道管理监察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河道管理监察工作效率。
        2)建立健全河道管理监察机制
        创建“双随机、一公开”动态化监察模式,全面贯彻“四查”制度,即河道管理所日查、基层河道管理局周查、执法大队月查、省淮河局季查。由此,实现河道管理监察工作的常态性、制度化与规范化,从根源上杜绝违法水事活动的发生。
        3)加强制度建设
        进一步明确各级管理职工的河道管理职责,对各级管理职工的河道管理工作予以阶段性考核。全面推行人性化的奖惩机制,对阶段性考核结果突出的职工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褒奖,由此,调动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4)积极履行采砂监管职责
        加大对重点河段、边界河段的宣传力度,与当地的采砂管理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动。督促各县区积极做好非法改造船只收缴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并加强采砂执法队伍建设,提高采砂执法人员工作能力。以河长制建立为契机,抓住“四乱”治理和“生态区域违建清除”专项行动机遇,及时向市县河长报告相关信息,当好参谋助手,着力推进河道管理范围违建清除。
        5)细化考核
        沿淮河道管理部门要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开展水利管理考核工作,约束和规范水利管理工作。第一,统一考核标准,制定并出台一系列水利管理规章条例,作为系统工程管理考核的统一标准。第二,细化考核标准,统一各基层管理机构的检查工作报告形式。第三,贯彻落实考核标准,督促各基层管理机构积极开展日巡查、周检查、月检查、季考核工作。由此,促使水利管理从原有的粗放化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做到水利管理的常态化、模式化与标准规范化。
        3.3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相关部门需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改善信息化建设水平,促使水利工程与管理单位的通信互联,一方面,对管辖河段展开全方位、精密化的监控,另一方面,促进信息交互与资源共享。且顺应信息时代发展趋势,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成果,改善河道管理信息化水平。
        3.4加强水利人才培养
        水利人才培养,是推动水利事业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在水利人才培养方面,应始终坚持外部引入、内部培养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实战演练活动。
        第一,组织现有职工参与教育培训,提升职工队伍学历水平与职称水平。第二,组织开展职工技能竞赛和岗位实战演练活动,深度挖掘职工的个人潜能,提高职工的技能水平。第三,加大基层职工培训力度.调动基层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第四,优选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业务人才和技能人才,加强职工队伍建设;第五,注重职工职业道德教育,组建一支责任意识强、业务水平高的水利管理队伍。
        4结语
        综上所述,完善安徽省淮河水利工程管理,可以确保淮河水资源的持续性供给,增强淮河流域的灾害防御能力,进而维系淮河水域生态系统平衡,推动沿淮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林.安徽省淮河水利管理短板分析与建议[J].江淮水利科技,2019,000(003)
        [2]龚水明.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水利管理中的应用[J].水电水利,2019,3(12):17-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