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 蔺忠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0期   作者:蔺忠
[导读]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智能制造行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社会对于智能制造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扩大,这使得许多技术大学更加着重于培养此方面的人才。
        烟台市蓬莱区人力资源考试中心  山东  265600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智能制造行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社会对于智能制造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扩大,这使得许多技术大学更加着重于培养此方面的人才。但是在机械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结合当今社会对于机械工程人才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建立起既可以达到专业标准设置,又符合当前智能制造背景下对于此方面人才要求的教学体系。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基于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领域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智能制造;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智能制造对相关人才能力的需求
        智能制造是新时代的制造技术,主要是基于对常规制造技术的升级和革新。智能制造对于从业人员能力的要求也较常规制造技术更高,要求相关人员在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上掌握的更多。因此,出于对技术需求的考虑,智能制造企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能力需求更加多样化、复杂化。
        1.1技术体系
        针对智能制造技术而言,“智慧工厂”是其最重要的核心部分,这部分内容十分复杂,包括:新型传感器、工业机器人等,由这些部分共同形成的智能网络。利用这个智能网络,可以使人和人之间、人和机器之间以及不同的机器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关联,从而达到横向与纵向的高度集成。在智能制造技术体系中,涉及到核心技术如下:数字化建模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数控编程技术等。
        1.2人才需求
        新时期社会的智能制造的特征表现如下:网络化、高度自动化以及信息化。由于自动化的发展,使得工业形态出现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对于广大企业工作者而言,无论是在企业中的地位还是担当的角色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期的工人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素养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和机器人合作完成某些工作。信息化的发展则是工业机器人展开各项具体工作的重要推动力,同时因为生产制造领域中开始大力应用互联网技术,使得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学习型生产系统逐渐发展完备。这对于智能制造方面的人才也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时期的要求:首先,要求技术人员拥有更加丰富的机电一体化实际操作经验,同时还需要及时高效的对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妥善的处理。其次,相关技术人员除了要掌握必备的专业技术外,还需要了解和熟练应用网络信息等相关技术,这样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有效的解决生产环节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再次,技术人员还应该和软件工程师展开密切的沟通和协作,从而对智能机器中遇到的软件问题进行处理。
        2.教学体系设置
        为了满足智能制造对于人员的各种要求,需要开展实验教学来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首先,最重要的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完成实验室的建立。在进行教学体系的设置时,必须要坚持学术的主体地位,同时结合当前的社会要求设置教学内容,重点强化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还需要秉承创新为主的教学理念。同时学校还需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以及参与度、社会责任感。设置教学体系时需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内容需要包括以下方面,如:装备的设计、制造、生产等一系列过程,并从产教融合上发展相应的培养模式。高校的实验教学体系一般可以将能力培养划分为四个层次,包括:基础、专业、以及创新和综合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3.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分析
        针对产教融合的开展效益分析,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在教学方法、内容的设置上同样需要坚守产教融合的相关准则,以便于成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确立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便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其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更好的达到企业的要求。同时高校在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促进教师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

再次,针对学校方面来讲,产教融合可以为高校新型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方法探索的机会,并有助于学校积累丰富经验,提供相应的参考意见。而且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3.1联合培养企业的选取
        3.1.1签署联合
        高校培养协议的企业应该保持较多的数量,确定不会对企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的基础上,可以尽可能的将学生入企人数扩大,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企业当中,学生安排人数一般保持在每个企业2-10人,所以和高校签署合作的企业应该保持在较多数量。比如,我国某高校的机械工程学院为了实现和企业的联合培养工作,从当地选取了几十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并计划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合作企业的数量进行扩展,最终签署企业的数量应该在100-150家之间。
        3.1.2在合作企业中重点强调地方性
        学生在进入企业学习过程中,应该将理论和具体的工程项目进行有机结合,加强对其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和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交流,这样也可以方便教师对于学生的管理。在选取企业时,应该尽量选择和学习距离较近的企业。另外,高校还需要了解当地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和各种需求,使得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更好的融入企业,加强对地方的服务。
        3.1.3合作企业主要选取小批量设计制造企业
        高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一般以机电一体化生产类型的企业为主,这主要是由于这部分企业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如:概念设计、生产制造等,对学生的锻炼更加广泛全面。再加上这部分企业对于人才有着较大的需求,更容易接受和学校合作。除次之外,批量设计产品的企业所产出的产品种类比较单一,所采用的技术也相对来说更为成熟,而且产品拥有多项开发项目众多,比较适用于项目教学。
        3.1.4选取企业以中小型为主
        因为中小型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比较匮乏,所以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大,而且这部分企业对于市场的反应比较灵活,同时具有较快的产品开发速度,有利于培养人才。除此之外,高校成立的导师组也可以为这部分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使得企业更愿意和学校展开合作。
        3.2企业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规划和实施
        在人才进入企业学习培养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和企业保持一定的合作关系,并联合企业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这样可以使双方加强沟通,共同制定关于学生的培养方案,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管理、使得学习效果评价更加全面系统,最重要的是学校还可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而学校则需要将所有完成联合培养签署的企业进行不同的类型划分,划分准则主要是按照产品类型进行分配,然后再组织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形成相应的导师组,导师组内的人员需要结合知识结构进行科学安排。
        结束语
        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需要对其运行模式进行革新和优化。在当前时期,我国高校的机械工程专业,尤其是应用型本科大学,在其运行模式上一般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产教融合、智能制造。其中,产教融合使机械工程专业的指导方针,而智能制造则是该专业最根本的发展方向。在《中国制造2025》中也明确表示,智能制造是新时期我国实行工业革命中最关键的核心技术,同时也是我国制造2025中需要不断迈进的方向。因此,高等院校面临着新的转型发展,从而有效的应对智能制造背景下对于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梅华平,李玉梅,李涛.智能制造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8,(9):196-198.
        [2]何高法,周雄,丁又青,李长江.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5):162-1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