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植物生产与环境”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15期   作者:郭志辉
[导读] 在中职阶段,基础性较强的学科要属植物生产与环境
        郭志辉
        安徽省天长市工业学校
        摘要:在中职阶段,基础性较强的学科要属植物生产与环境。这门课程主要学习内容范围较广,涉及气象学,肥料学,植物学,土壤学等专业,具有杂糅性,实践性,综合性。要求学生具有基础理解和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如果要提升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就要针对实际教学情况,指定相应的教程。运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进行讲课,便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还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这门学科的魅力。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实践能力。
        关键词:植物生产与环境;教育;创新;实践
        引言
        学习植物生产与环境这门学科,其目的是为了教会学生基本技能和专业理论。了解种植植物相关的因素,如环境要求和生产需求。可以为以后的专业岗位提供理论基础保障,还有相关的基本技能。在学习旅程中锻炼自身能力,便于在未来工作中,从容面对突发情况,为解决专业困难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1提升“植物生产与环境”教学质量
        1.1确定教学原则和目标
        结合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要求,改变教学策略,根据教学原则实行教育方针。首先,确定教学主体,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教育主体为学生,教室要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增加学生参与思考和实践行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聆听学生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其次,强化创新原则。教室除了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潜在能力。再者,顺应民主原则,提高教学主动性,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渲染课堂气氛,给学生营造积极,愉快的教学氛围。最后,理解差异原则。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强弱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注重个别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情况。促进教学水平整体发展。
        首先,确保学生明确所学主体内容的重要目标。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各类学习活动。其次,在学习中保持高度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素养。不仅要掌握重要知识点,还要在此基础上行程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理解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只有自主学习,才能获得课本以外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最后,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实践操作。强化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1.2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结合学生阶段性特点,设置符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以及模式,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首先,教学过程加人案例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立一定的情景模式为学生进行案例的展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从中获得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其次,增添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教师为学生制定合适的实践方案,提供实践的场所,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植物生产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再次,为了帮助学生更为直观的学习植物生产与环境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户外等合适的地点进行现场教学,并且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内容选择,例如在教授园林专业学生“植物生产土壤环境”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选取园林的土壤进行现场教学,或者将学生带到园林现场进行现场教学。最后,将学生放到主体的位置上,加强学生交流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制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任务和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推进,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师的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将思想进行转变,将自己放在一个引导者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教授学生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
        2.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教学中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植物生产与环境教学中,教师可以降知识点和其他原素相结合。适当的激发学生想象力,启发学生思维,也可以采用反问的方式,将问题抛给学生,增加他们的兴趣。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此,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到根系土壤分布问题时,引用《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经典场面,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说明其力气之大,而现实中,人们尝尝暗讽“你算哪根葱”,从这两种植物的难易程度分析根茎在土壤里的分布情况,和生产上的间作与套重有什么好处?这样很难不让人将杨柳和葱进行比较,而且可以吸引学生进行话题讨论。最后,通过讨论,答案为:土壤中分布深的是深根系,分布浅的是浅根系。两种根系的作物种植下,都可充分已收土壤中的养分。由此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有了充分的认识。这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动力,启发思维,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2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创设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意愿和选择,爱护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把爱心、微笑、激励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2.3课堂内外延伸,提供创新空间
        想要创新,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储蓄量。因此,要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创造相对自由的阅读空间,便于学生全身心投入。课本中的“知识拓展”和教师从网上下载的一些“植物生产与环境”方面最前沿的科学知识都能使学生走出课堂,开阔视野,接触生产实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教书育人除了书本的知识外,还要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达到高效教育。只有重视课外活动,才能为学生认知,语言,思维,情感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储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都是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的有效途径,是产生创新知识的重要条件。
        2.4加强实验与实训课的开展,培养创新能力
        心里学上讲: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是视觉和听觉。更重要的是实践操作。我国教育教学中,往往将听和看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动手操作。但是,想要获取知识就必须动手实践。实际操作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可以将理论知识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可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农学专业的学生普遍是以考对口大学为主要目的进行专业选择的,教材中的实验与实训课由于实验设施、设备、升学率的原因几乎没开或开得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用自己的智慧去创作富有个人特色的作品,体会在实验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哪怕失败了也不可怕,因为酸甜苦辣各具滋味。
        结语
        实践证明,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使其创新潜能得以激发、展现和生长的环境,而不是“填鸭式”的教学套路,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兰新荣.探索中职学校《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46-47.
        [2]蹇小勇,梁小明.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9(23):259+263.
        [3]李谢颖.案例教学法在《植物生产与环境》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9(21):197-1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