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璇
太原市迎泽区第二实验小学校 山西省太原市 030001
一、现状与分析
1、现状
这样的情形我们可能并不陌生:《制作月历》过程中,让学生练习。远远的见有学生请求帮助,教师走近一看,原来是学生的 Word中又出现了一个Word界面(误按“Print Screen”后,粘贴到Word里面了。[见图1]),教师用训斥的口吻批评道:“我现在叫你干什么?文字输入。你都做了些什么?你现在怎么办?”。教师说完,学生的双眼也已经湿润了。教师快速地帮助学生把多出来的“屏幕”画面删除,并警告道:“好了,认真打,再出现这样的事情,我不来帮你了。”
课堂呼唤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而真探究必然伴随大量差错的生成。理想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出现了一些差错,教师是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巴?是亲自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还是合理利用这些差错,发挥错误的价值,使教学平添一份精彩?追求 “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天衣无缝”的“最佳效果”?还是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景,让课堂因差错而美丽?
2、分析
老师怎么做才是合理的呢?我们不妨来看看学生的真实心理。2019年10月,我对本校三、五年级465人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出过错;一旦出错,就会担心被训斥、被嘲笑,就会沮丧而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因为怕出错,很多学生不敢回答“有挑战性的问题”;出错后怕受老师指责,他们更多的愿意寻找同伴帮忙;同伴出错了他们给予同情的同时怕自己也跟着遭殃;自己出错,渴望老师的理解,帮助寻找错误的原因……出错后,适度体验沮丧是十分正常的,但强烈的失败感和对出错高度的恐惧让孩子面对学习心惊胆颤。
3、我的观点
学生的错误是一种真实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正确,有可能是一种模仿;错误,却大凡是一种经历。”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而更多的教学资源则是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部分错误,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在集体“识错”、“思错”和“纠错”过程中生成的课程资源。课堂有差错,差错有价值!
二、实践与操作
“垃圾是被放错地方的宝贝。”对教学而言,学生的错误同样是被放错地方的资源。我们既要能充当“废纸篓”装容下学生的错误,又不能像“废纸篓”对待废纸一样一倒了之,而应敞开胸怀去接纳学生的错误,以“变废为宝”的慧眼去发掘学生错误的闪光点,去审视其教学的价值。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利用可以遵循以下要求:
(一)课堂错误资源利用的要求
1.目标明确。差错资源不应着眼于对还是错,而应着眼于有价值还是无价值,价值是大还是小,是现时价值还是长远价值,一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2.关注自主。教师应尽量避免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提供机会让出错学生在教师或同伴的暗示下,发现、纠正错误,完成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自我反思。
3.突出有效。学生出错了,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粗心,而应深入分析原因,帮助学生不犯同样的错误。教师只有明白了学生的困惑,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4.注重激励。我们要用“阳光心态”来关照学生的差错,用放大镜来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5.错者优先。课堂上应优先让出错者陈述思路,并做改进,使他们“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
(二)课堂错误资源利用的操作策略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错误资源呢?教师要在课堂上对错误资源有效利用,首先要重建错误观,去尊重学生、理解错误,营造一个真实的、相互支持的课堂,让错误有生存之地;其次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千差万别”的错误成因了然与胸,才能精心预设,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心境,一种容纳奇异的胸怀进入课堂,对课堂的“错误”慧眼识真金;课堂上有预设生成的错误资源,也有非预设生成的错误资源,有效利用这些“错误”,将再生资源,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获得发展。
图1 课堂错误资源利用
理解错误,了解错误是根本所在,唯有此,教师方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地利用错误资源,运筹于帷幄之中。具体地说,策略如下:
1.理解错误,让错误生存
错误的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通过师生的活动促进相互的发展。我们应该积极营造一个互相支持的、真实的课堂,理解错误,给错误以一席之地。
⑴善于倾听,发现错误的价值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面对学生的错误,首先要做的就是倾听,了解其内在的想法,有时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比错误的答案本身更有价值,学生犯错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
⑵循循善诱,收获错误的精彩
学生的不少错误直接暴露了学生的思维状况和真切体验。如能顺其流,从发展的角度认识这些错误的价值,围绕错误展开非预设性“生成教学”,则能收获意料之外的“精彩”。
2.寻找错因,精心预设
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资源,需要教师对错误要有足够的预见性,如果教师在之前不能预见学生可能走上哪些岔道,也就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上产生错误的“瞬间”,能准确把握错误的价值,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向,与老师、同学发生思维的碰撞,在讨论中明晰错误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出错的原因。
因此,教师又必要对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进行分类整理,并且深入地分析错误出现的原因,根据原因来思考采用什么具体的方法将错误暴露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信息技术课堂产生错误的缘由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⑴粗放型差错。学生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常常只看到一面,在思考、判断时忽略了内部联系。
如,教学“画图”时,练习“用颜色填充”,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在图形中填色,但是由于在绘画中图形没有封闭,颜色“流”到外面去了,学生就换白色,继续填充,但是发现原先的黑边框不见了。考虑不周全从而造成了粗放型错误的产生。
⑵遗忘性差错。学生在储存信息的过程中,由于生理、时间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储存信息的消失或者信息中断。
如,学生在Flash中学习“临摹”,教师将“临摹”和“描绘”分成两个图层,要求学生在“描绘”进行“选择”工具、“线条”工具、“缩放”工具的练习。整个描绘过程是仔细认真的,轮廓描绘完成,可就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填充不上颜色。“缩小”画面,就是无法“填充”,前面描绘很精细,不料最后一步却忘记。
⑶猜度性差错。在学生回答教师提问或操作练习时,受到其它伴随信息的干扰,如教师的语气、同学的态度等。此外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容易接受别人的暗示。
如,教学《成语配画》时,要求学生为“怒发冲冠”配画,要求展开合理的想象。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后,无意中说了一句“怒发冲冠哦,冠是帽子的意思”。结果,我再次巡视的时候,发现原来很多画“怒发”的学生都在改画“帽子”了(见图3)。孩子很容易接受别人的暗示,喜欢参考、临摹同学的作品,更喜欢揣摩老师的心理。
⑷迁移性差错。学生在感知与问题相关的信息的过程中,受到原有知识、技能的“迷惑”,不知不觉地应用原来熟知的知识或规律来解决问题,把思维引入歧途。
如,学习了在画图中用“曲线”工具绘制“蛇”图案后,在四年级学习Flash“选择”工具配合“线条”工具描绘“蛇”轮廓中误认为也是这般操作。由于两个类似的知识点混淆,从而造成判断失误。
3.挖掘错误,再生资源
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的错误资源一般分为两类:预设生成性错误资源和非预设生成性错误资源。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别谈谈对这两类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⑴预设生成性错误的利用
很多错误是可以预见的。教师在备课时,应该预设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充分呈现出来,以此为重点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活动中比较、思辨,从“错误”中寻找真理。
①预先设错
教师以逆向思维的角度切入教学,有意给学生设计错误,设置一些思维“陷阱”,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辨析、比较,发现错误,进而修正错误,最终获得比正面的直接的学得更牢固的真知。
如,《我的教师节贺卡》一课,涉及插入外部图片的教学。教师在预设中故意设错,将要求插入的第二张图片尺寸超出视图范围(25.4厘米×19.05厘米),使学生在操作中出现“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诱导,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设置图片格式”,从中知道“尺寸”和“位置”对处理图片的作用。学生走进“陷阱”,又从“陷阱里”走了出来。
②引诱出错
课堂上很多时候,一个“差错”的给学生的撞击远远超过教师空白的说教。如,《动物餐厅》一课,利用分菜来教学“任意形状选定”。由于盘子紧挨在一起,造成“选定”工具无法实现效果(图4)。请多位学生尝试,均失败,学生此时感觉到有可能工具用错。有学生提出肯定有一种可以选定随便形状的图画的,在“选定”工具旁边的五角星(任意形状的裁剪)就是。学生演示,成功。其余学生恍然大悟,纷纷动手操作,并不由自主发着感慨:“原来这么简单。”
在这里,“错误”起着刺激、醒悟、陪衬、免疫的功能,老师故设“陷阱”,故意引导学生用“选定”工具去分离图画,从而提醒学生,选定、移动不规则图形应该要用到“任意形状的裁剪”工具,让学生经历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以此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
⑵非预设生成性错误资源的利用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错误具有不可预见性,而这样的错误又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蕴含着宝贵的“亮点”,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探求其产生错误的内在因素,则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建构。
①将错就错,放大错误,激发认知冲突
如,《我的漂亮桌面》一课。有许多学生对自己所画的图形不满意,教师提问:“画图过程中,你对自己画的图形不满意,怎么处理?”学生展开了讨论,汇报结果为:用“撤销”命令,或者用“橡皮”工具擦除。跑离了预设教学内容,此时教师请回答问题的学生演示,结果花费很多时间并未能达到目的。学生纷纷自我评价起来,其中有学生提出:“这样肯定不科学,肯定能找到一种既省力又科学的方法。”再次,探索寻找,两分钟后有学生找到方法(“清除图像”),接着“清除选定内容”和使用键盘上删除键(Delete)方法也相继出现。
上完课后,我很庆幸自己在课堂上没有将错误一笔带过,而是将错就错,放大了错误,从而收获了错误带来的精彩。学生不仅对“撤销”和“橡皮”的功能更清楚,而且自己找到了删除不满意的图像可以用菜单“清除图像”和“清除选定内容”,还创造性地发现可以用键盘上的删除键。
②展错议错,引发碰撞,自主建构知识
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反思、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如,《漂亮的教学楼》一课。有学生不小心把画图里面的“工具箱”取消了,这样的操作错误使我意想不到的,而且在教材中也没有涉及该内容,我觉得可以利用这个错误操作顺势教学“菜单”及“画图界面的调整”。问:你觉得有可能是哪里操作出现错误了?学生讨论,梳理结果。有学生提出:有可能躲在哪个菜单里面。此时,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操作练习,相互帮助。
我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可以作为资源来利用。面对“错误”,选择合理的评价,避免“钟摆现象”。错误之所以是宝贝,其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师生通过集体查错、思错、纠错活动获得许多新的启迪。
参考文献:
[1]魏雄鹰 主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马克斯·范梅南 著 李树英 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
[3]连晓 总编《关注孩子的闪光点》燕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