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妮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鹅塘镇初级中学
阅读是语言学习最基本的途径,也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最有效的办法。近几年中考英语试题中,阅读理解题占了近60%,阅读的重要性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忽视阅读,没有有效的阅读方法,从而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热情,对中考也是极为不利的。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 存在的问题 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近几年来,随着考试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发现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理解题量在加大,分值也在增高,所以我们必须及时找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阅读中的困惑,想出改进办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如应对中考。
一 初中英语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中考试题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阅读材料提到的人物关系,场景,事由,事情的前因后果进行逻辑思维并做出合理判断,并从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新的形势要求我们与时俱进,深入思考,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上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英语课堂还存在许多旧理念,老方法,学生学习英语缺乏有效的阅读方法和习惯,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下面我就初中生英语阅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简要概括及分析。
(一)阅读容易被师生忽视
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缓慢,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长期坚持阅读。但是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害怕阅读,不喜欢阅读,平时老师布置的阅读理解题,他们总是不愿意做或者硬着头皮匆匆忙忙读一遍,就看问题找答案,没有真正领会文章的主旨,断章取义,就很容易出问题做错题。课堂中,由于课程内容多,时间紧,加之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掌握的参差不齐,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有限的四十五分钟,遇到长篇的阅读材料,往往舍本逐末,花费大量时间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语法,而没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要提高阅读能力就只能靠学生课余时间做几道阅读理解题。学生也很难找到适合他们看的英语杂志,报刊等,尤其在我们乡镇中学,所以阅读被师生无形的忽视着。
(二)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欠缺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同学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良习惯:有的同学出声阅读,影响周围同学的默读,他自己也因遇到新单词不会读等因素而影响阅读效果,有的同学一边读一边查字典,逐字逐句分析,这样就进入不了阅读状态,导致阅读速度慢,效率低,甚至由于一词多义,产生误解和曲解;还有一部分同学,阅读时注意力不集中,读到后面就把前面的忘了,不能从整体上理解;也有些同学,遇到较长较难理解的句子,就停在那里一直思考,致使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阅读效率低。当然,作为教师,我们往往只忙于完成课本基础知识的讲解,也有忽视学生阅读方法训练的现象存在。大多数教师为了提高阅读能力,花费大把时间机械重复的训练做阅读题,而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这样的训练只是多做了几道题而已,对他们的阅读能力并不会有真正的提升,因为这样的训练既没有增加词汇量,也没有培养出良好的阅读能力。作为教师,教会学生如何抓住key words, key sentences和文章的gist至关重要。
(三)提高阅读能力往往急于求成
学习从来就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需要长期大量的基础知识积淀,包括熟记英语单词,短语,句型,掌握英语语法。从初一就要熟记单词,短语,并灵活运用,然后才能逐步读懂句子,段落及一些文章。初一阶段,阅读材料不能太难或出现大量不认识的单词,要从简单易懂的文章入手。在初二,初三阶段,学生英语水平会参差不齐,甚至两极分化,师生往往急于求成,就开始不断练习中考题,反复做中考英语阅读理解,当然对于阅读能力好的学生,提高是非常快的,但是对于英语较差的学生,还是应该选一些适合他们的较简单的材料去读,逐渐增大难度。
(四)阅读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我们发现,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能提起他们兴趣的阅读材料很少,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少且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作业中的阅读材料往往枯燥乏味,所以他们根本不感兴趣,不愿意去读。影响阅读能力提高的因素有很多,以上是我发现的几个比较典型,普遍的问题。那么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该怎样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呢?
二 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师生都要重视英语阅读知道了存在的问题,我们才能对症下药。首先,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英语阅读:
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及时引导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Pre-reading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语境和相关的知识,扫除单词语法障碍,并给出一两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问题,让他们思考,通过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要培养他们自主阅读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While-reading.快速阅读课文,可以列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写作意图。
3.After –reading.课后可以让学生再阅读一些有关课文的话题和人物故事,阅读材料最好是简短易懂的英文,教师尽量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让他们一起阅读。另外,初中教材从初二下册就开始出现较难的长篇阅读,为了节省时间和课堂学习更有效,学生应该在课前进行预习,熟读阅读材料并对材料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教师的重点应放在带领学生一步一步的去阅读,去领会材料的主旨,去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是对材料中的词、短语和语言现象进行长时间的分析和讲解。
其次,学生也应该高度重视英语阅读:除了阅读教材内容和做阅读理解题,根据不同的阅读水平,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材料进行课外阅读。初一学生可以阅读一些幽默有趣,简短易懂的故事连载,笑话等。初二学生可以阅读一些时尚、青春的报刊杂志,如《Let’s talk in English、《Studio Classroom》、《English Salon》等,初三学生可以阅读一些简单的英文名著如《Harry Potter》 《 the Little Prince》等,这些阅读材料符合中学生年龄特点,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他们往往会很感兴趣,如果坚持阅读,他们会慢慢发现阅读并不可怕,就会乐意去读,自觉去读,到时做中考阅读理解题自然就简单容易多了。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有正确的方法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有效的阅读方法能极大地提高英语阅读效率。1. 养成默读的习惯。因为默读要比出声读速度快的多,而且默读只需要明白单词及句子的意思就行,不存在读错单词的困惑,对于文章的整体理解也是很有帮助的。当然,这种默读是为了理解文章的整体意思,在课堂上或课后,需要出声读还是要大声读出来。 2.找准主题句。主题句对全文起到提示、启迪、概括和归纳的作用,在通常情况下,文章内容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句来写的,如果主题句找准,那么我们就能容易把握文章脉络,对文章整体思路和理解就不会偏差。 一般主题句在文章的首尾中,做题时,学生要格外注意文章的首尾句和各段的首尾句。读和精读相结合理解一篇文章,必须学会速读和精读相结合。速读就是很快地阅读,抓住文章的大概意思。速度过程中,注重阅读文章的标题,仔细阅读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注重每一段的首句和末句。如果对文章内容一字一句进行细读,时间上首先是不允许的,其次会降低我们的阅读语感,未必能取得好的理解效果。在做阅读题时,速读以求快速把握文章大意,精读找寻题干所需要的细节,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准确选出答案。4.推测生词词义。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是很正常的,不要随便查字典,更不能慌张,从而影响后面文章的理解。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及整篇文章的主旨,来合理推测生词的词义,因为在大多数的篇章中,这些单词的意思并不是很重要,所以我们可以在读完文章,做完题后,查字典进行识记。长期坚持,可以帮助我们积累一些词汇,对以后的阅读是很有帮助的。
(三)阅读能力的提高要循序渐进
给孩子们营造轻松的阅读氛围 ,不可急于求成。初中孩子的天性好玩,在初一阶段,教师可以给孩子一些简短易懂的英语故事书,故事连载,漫画等激发兴趣,让他们慢慢进入阅读情景,教师也可以适时问孩子们一些简单的问题或者讲一些笑话来调节一下气氛,每天坚持五分钟或者十分钟,随着时间推移,阅读时间逐渐增加,阅读量也逐渐增加。由于每个人对语言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加之英语基础不同,努力程度不同,在初二阶段,学生的英语水平会相差很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这时不要盲目的与他人攀比,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相信自己,并根据目前的学习情况,制定严格的英语阅读计划,要舍得把时间投在英语阅读上,定时定量的进行阅读练习,每天坚持,循序渐进,相信付出了,就会有收获。在初三阶段,更不能从头至尾不断练习中考题,反复做中考英语阅读理解,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难易不同层次的阅读题,让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也有信心做中考阅读题。
(四)激发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培养其学习主动性和热情,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喜欢英语,热爱阅读。通过我的教学实践,发现要激发阅读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合理应用多媒体在学生进行阅读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和文章有关的图片,动画,歌曲等,并呈现出关键词,短语等,引发学生兴趣,也可以刻意留一些问题或悬念,让学生感兴趣的带着问题和悬念进行阅读,这样就避免枯燥无味的阅读,相信会有良好的效果。2. 阅读材料多样化 在教室里创建英语阅读环境,可以订一些英文报刊杂志、英文故事、英文连环画以及一些英美名著等,也可以在教室的某些位置开设不同的英文栏目,学生也可摘抄好句美文,也可以将自己写的英语日记,作文张贴出来供同学们随时在教室里进行阅读,最好是每天安排一到半小时的阅读时间,长此以往,坚持阅读,学生一定会逐渐爱上英语阅读,积极主动的去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
总之,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个漫长,渐进的过程。孩子们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应用合理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持之以恒,相信Nothing is difficult to the man who will 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