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尝试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15期   作者:朱灼
[导读] 语文课堂教学的革命像语文课本的变化一样,大致两三届一个周期
        朱灼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第四中学        
        语文课堂教学的革命像语文课本的变化一样,大致两三届一个周期。新课标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从注重每一篇文章的精细解读,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品味文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迸发思维的火花,留给学生广阔的阅读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的语文更贴近生活,更接地气。
        在新课改到来之际,我也借此练练手,开启群文阅读教学的尝试。无论是现代文、诗歌,还是文言文,都可按主题、情感、风格、思想、流派等进行群文归类,即使是同一个作家、诗人,也可以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作品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如:《宇宙的边疆》、《宇宙的未来》和《飞向太空的航程》,《窦娥冤》、《雷雨》和《哈姆莱特》,《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和《饮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将进酒》,《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陈情表》、《出师表》和《祭十二郎文》等等,都可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同样,在讲李清照的作品时,可按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和孀居时期进行对比阅读教学。讲孔孟的作品,也就连带一起讲老庄的作品……
        文言文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的一个难点,教学中翻译和作品的分析理解并重,内容含量大,耗时长。笔者以《兰亭集序》、《赤壁赋》和《滕王阁序》为例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首次尝试。当我告诉同学们一起学习三篇文章时,大家一脸茫然。透过同学们的眼神,我读懂了他们的恐惧感。我安慰同学们:“别怕!这三篇文章节奏感强,音节和谐,只要熟读,悟透情感,大家一定会越来越爱读。”同学们听了后,都开心地笑了。“真的吗?”我说:“不信大家试试,哪些同学愿意试一下,读给全班同学听听。”从众多举手学生中,我挑了两个男生和一个女生来情读。读完后,同学们掌声雷动。语文学习离不开阅读,为使同学们进入文章的角色,我播放了名家的精品诵读,顿时,同学们入情入境,陶醉其中。在同学们争先恐后还想举手读文章时,下课铃声响了,这一堂课就像电视剧到每集快完的时候,期盼看下一集一样。最后,布置了下面两节课的任务,自主梳通三篇文章的文意,摘录重难点字词。最后利用20分钟时间解决一些疑惑问题。
        走进又一节课,我依然让同学们再读。我问同学们为什么喜欢读,说说你的理由。有学生说“语句对称整齐”,有学生说“朗朗上口”,有学生说“词藻华美”……同学们兴致正酣,我补充道:“这种以四六字为主,追求骈偶,音律和谐,讲究辞藻和用典的文体就是赋、骈体文,这两种文体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二者在修辞、句法、音律上又有所不同。”接着,我又问:“通过诵读,同学们觉得三篇文章的情感基调分别是什么?”同学们说:“三篇文章都有喜有乐,有悲有伤。”我纠正道:“同学们答得很含糊,不够具体明确,能否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并在黑板上写下你的答案。”有三位同学抢先到黑板前写下,兰亭集序:乐——痛——悲;赤壁赋:乐——悲——喜;滕王阁序:乐——悲——伤——乐。从同学们的掌声看得出对这三位同学的认可。

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你们一天的心情有没有变化,为什么会变化?这篇文章的情感又是如何变化的?”
        最后一节课,我先对三篇文章的重点实词、虚词作了一个过关检测。然后紧承前节课的问题:三篇文章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说出悲喜原因。对于为何而喜?同学们都一致认为,三篇文章都写了自然美景,看到美景,人的心情固然很美,“乐“源于美景。另外,“乐”还源于美好的事情,遇到好事,又有志同道合的人,心情肯定很美。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八个字: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可谓“四美具”。我接着追问同学们,“这种写作技巧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这种写法是乐景衬乐情,目的是渲染欢乐的气氛,衬托人们美好的心情。”畅叙幽情,游目骋怀,信可乐也,以至扣舷而歌,快乐到了极点。凡事都有波峰波谷,乐极生悲,兴尽悲来,这是人生的至理啊!那为何而悲呢?快乐都是相似的,不快的事各有各的不快。“同学们,根据文章内容分别找出作者为什么不快乐?”绝大多数同学都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同学们说得很笼统,甚至有些点雷同,不能精当概括。我暗示同学们,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尽量简洁。一经点醒,同学们从文中悟出了王羲之对生命的慨叹:生命短暂,时光易逝,世事无常,盛事不再。苏轼因箫声悲凉引发了不快,触景生情,想到自己遭受贬谪的苦闷,不禁悲从中来。王勃望长安于日下,感喟关山难越,萍水相逢;悲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孟尝高洁,阮籍猖狂。 “饯别”盛宴,尽情抒写自己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何其伤悲!最后,我问同学们:“作者是否沉浸于哀伤中一蹶不振,从此沉沦?”显然,同学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就此引出话题,那请同学们谈谈,作者为何又由悲转乐?“生命就像一条大河,时而宁静,时而疯狂。”此时的作者可能由时而疯狂,变为时而宁静。甲同学说:“《兰亭集序》写到最后从悲中也能领略到一丝的喜,其余两篇结尾看到更多的是其中的乐。”这位同学能够深刻领悟文意,我为此而折服。乙同学接着说:“兰亭谈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告诉我们,不能把生和死等同起来,有生就有死,人活着就要努力的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珍惜当下,把握今天。所以我认为悲中有一丝乐。”丁同学说:“苏轼最后变乐,是因为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开怀畅饮,已经超然物外了。”我继续问他:“客人是谁?真有这场主客对话吗?”丁同学自信地回答:“一定有,不可能苏轼一人独自泛舟游玩。”这样的回答的确很有道理,客人固然有,但是,悲和喜的发出者都是同一个人,之前悲的是苏轼,后来向客人释怀的也是苏轼。因此,我辩解道:“主和客其实是苏轼矛盾思想的两个方面,因为苏轼是一个全才,琴棋书画,儒释道皆通,作为儒者的苏轼,他感慨人生短暂,生命渺小,悲观消沉;作为道者的苏轼,他因缘自适,随遇而安,达观向上。”同学们醍醐灌顶。接下来,一位女生自告奋勇地说:“我来回答王勃最后为何突然变乐?因为作者可能转念一想,人生要及时行乐,何必计较那么多呢,胜地不常,盛筵难再,能够登高作赋,举樽畅饮,已经很满足了,因而,此时的作者突然变乐了。”眼看目标已达成,我请同学们对三篇文章的复杂情感作一个小结,小组先讨论5分钟,再作展示。热闹的课堂,激烈的讨论,争论不休,激情不止。像答记者问一样,同学们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作了展示。每个小组都把最拿手的东西铺排在黑板上,等待另外小组的点评,有些事越在乎往往越事与愿违,越想把字写好,越是忽高忽低,像函数图像。展示完毕,我问同学们:“学习了这三篇文章,同学们有怎样的感悟?如果有,那就写下你对宇宙和生命的认识。”同学们都拿出小纸片沙沙地写起来。我按照先后顺序把同学们写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从同学们稚嫩的内容中,我能看出他们对生命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对天地万物变与不变、取与不取有了更深的参悟,这堂群文阅读教学课在同学们饱含深情的阅读中落下了帷幕。
        三篇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学生更好理解文章复杂变化的情思,乐极生悲,悲中寻乐。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基调,抓住重点字词疏通文意,理解文意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课堂检测巩固文言基础知识,透过问题探究作者的观点态度,联系实际思考认识生命宇宙,书写交流练就学生的思维写作。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训练与提升,这或许就是语文达成的目标,生成的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