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钦春 解家军
重庆渝佳环境影响评价有限公司,重庆 400042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城市的土地利用性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大量残留污染物质的工业用地随着自动化机器的升级而转为居民用地或其他用地,为了让施工人员和未来居住人员免受身体伤害,需要对该场地进行场地环境调查及风险评估工作。本文主要对目前我国的场地环境调查及风险评估工作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及想法。
关键词:工业场地;场地环境调查;风险评估
一:前言
随着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工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中国各省市的城市化发展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城市中的土地利用性质不断发生着转变,大量工业用地随着自动化机器的升级而转为居民用地或其他用地[1]。但因为一些原有企业,尤其是一些工作过程中会产生重金属或重工业化的企业,它们在工作和发展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会产生污染环境的元素,但缺乏对其进行专业化的处理,由此以往对应土地或水体中就会残留一定量的污染物质。对于这种土地,若在开发使用前缺少污染调查、评测、修复等作业步骤就直接进行对土地进行开发使用,那么会在很大程度上对施工人员和未来居驻的居民造成很大的身体伤害。
根据之前的调查显示:场地污染源在停止继续产生污染之后,污染源仍然会持续扩散到周边环境中,造成周边土壤甚至大气的持续性污染,成为该地区的污染隐患。基于此种现象,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在2012 年就针对这种情况将“污染场地”这个词语提了出来,并要求在对城市的土地进行二次开发之前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场地环境调查以及风险评估工作,坚决不允许环境中的污染源继续大面积扩散,没有进行场地环境调查及风险评估等工作的土地,不能进行再次使用和开发[2]。
二: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工作的现状分析
1970年以来,很多国家都有因大量污染场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需要处理。美国的“拉夫运河事件”等都是由于污染场地的管理不善而引发了。在之后的多年中,发达国家开始逐步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明确各方的相关责任,建立了资金筹措机制,相关处理技术与设施也日益成熟,污染场地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而我国近年来也有众多学者在此方面做出了努力。张海博等应用 DESYRE模型在综合分析中国北方某污染场地污染物分布状况、暴露途径和污染物毒理性质的基础上,确定了该污染场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污染物的风险等级分布,并利用修复技术数据库,进行修复技术决策并模拟修复效果[3]。刘松玉在污染场地土体工程性质变化基本规律和污染场地分类评价方法方面阐明了重金属污染土和有机污染土的基本物理力学特性, 在总结国内外已有污染场地风险评价和工程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原理 的污染场地指数分类法[4]。
我国真正开始运用和研究环境风险评估方法要追溯到80年代,在其他发达国家的研究基础上逐渐地形成了环境风险评估的概念并在实际应用中开展相应工作。这其中当时钟政林等人在1987 年第一次对环境风险评估做了详尽的介绍,包括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胡二邦在 2000 年出版的作品中针对环境风险评价的缺陷,给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应急计划。2012 年 8 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污染场地修复中心研发出我国首套污染场地风险评估软件——HERA。该软件是基于美国 ASTM RBCA E2081、英国 CLEA 导则和中国《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编制的土壤与地下水风险评估软件,可以利用该软件对污染场地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实地污染场地修复目标[5]。
从目前中国场地环境调查以及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尚且还远远达不到开展目标,更有甚者在进行调查和评估修复工作后仍然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标准,这种情况表明中国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主要从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场地环境调查及风险评估的周期以及场地环境调查工作中相关的软件、模型发展情况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中国关于场地环境调查以及风险评估工作的法律法规及明确性条款发布相比于西方一些国家起步较晚,这就导致相关部门在开展工作过程中权责不明,甚至对工作内容与工作职责没有明确的认识。即便得到了开展相关工作的指令,但由于开展的工作没有法律政策的支持,也会导致工作人员对工作无从下手,甚至不清楚应该如何开展该项工作,这种情况导致我国污染场地环境调查、风险评估等工作未能顺利开展,也未能取得让人满意的效果。
2.总结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相关工作的周期可以发现,在以往的工作中整个周期相对较长。通常来看,要对特定场地进行3 个阶段以上的环境调查,需要多次反复的取样,对样本进行分析,同时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人力、物力对场地的历史使用方面的资料进行收集与分析,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且工作存在一定难度,会产生土地产权人对此不满甚至产生意见的情况。
3.虽然2018年8月后,《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 土壤风险管控标准(GB36600-2018)》实施,特别是《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9)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25.2-2019)》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3-2019)》修订实施以来,国家和地方更强调场地内地表积水及地下水环境调查。但具体的评估方法及使用的评估模型仍十分匮乏,现有的软件、模型仍需继续完善。
三:提高我国场地环境调查及风险评估工作的相关对策
场地环境调查及风险评估工作对于我国土地管理工作而言是最基础的工作,却也十分重要。只有对土地环境调查的技术体系加以完善和改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土地管理的成效。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 制定完善的场地环境调查及风险评估的法律体系
2018年以来,国家修订并实施了一些场地环境调查中土壤环境调查及水体调查相关的法律细则。但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相关法律具体实施起来仍缺乏高效完整的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社会管理体系。而且污染场地的数据和基本信息仍十分匮乏。所以结合实地情况,我国场地环境调查及风险评估相关的法律法规仍需细化。
2. 融合地理数据管理技术缩短工作周期
数据库技术可以有效存储海量地理数据,包括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中会用到环境样本数据、场地历史使用数据等。场景分析技术则是通过收集特定场地的地形、地址等信息来构造三维立体模型联合数据和各部门人员进行线上模拟分析,交流。通过建立数据库存储数据、场景分析等技术可以大大缩短工作周期,减少人力、物力、财力。
3.场地环境分析和风险评估应用软件不成熟
在开展场地环境分析和风险评估过程中需用一些应用软件进行辅助分析。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生态环境部南京土壤研究所开发的一款基于Excel评估软件,该软件主要是借鉴美国环保署(EPA)的IEBUK模型进行评估,此款软件目前还缺乏对铅的相关评估内容,仍需不断完善。我国学者应进一步完善评估评估内容,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场地评估软件。
四、结语
为了进一步满足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的必要需求,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人员需要创新场地调查法方法和优化场地调查的理念,对土地之前的结构、利用的性质、所产生的整体效益以及生态环境状况等应做好对应评价,将科学的方法以及工作实施为前提,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通过场地调查使我国的更多的土地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与此同时,相关人员在开展场地调查活动时要把我国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作为基准和前提,在调查分析及评估工作过程中要将定性和定量评估相结合,保障其准确性,以增强场地调查的可靠性,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趋于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王鑫. 对场地环境调查及风险评估工作的研究[J]. 居舍, 2018, 000(019):P.179-179.
[2] 徐正国, 陈永军, 赵慧慧,等. 典型农化厂退役场地环境调查与健康风险评估[J]. 环境工程, 2017(S1):258-263.
[3] 张海博, 张林波, 李岱青,等. 基于DESYRE模型的污染场地修复决策研究[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2.
[4] 刘松玉. 污染场地测试评价与处理技术[J]. 岩土工程学报, 2018, 40(001):1-37.
[5] 陈梦舫. 污染场地健康与环境风险评估软件(HERA)[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4(3):3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