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华
砀山县林业局 安徽 砀山 235300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于植树造林工作的重视力度也越来越大。在植树造林活动中,乡土树种具有诸多优势,可以获得良好的种植效果。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对乡土树种不太看重的情况,过于强调引进外来树种,忽视了本土树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植树造林效果,对此,本文结合淮北地区的具体情况,就乡土树种在造林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乡土树种;淮北地区;造林;应用
前言
新时期下,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好植树造林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在植树造林过程中,为了获得良好的效益,必须对当地的自然条件、气候环境等进行全面分析,从而选择更加适宜的树种,提高树木成活率。而乡土树种十分契合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在进行植树造林时需要特别注重乡土树种的应用。
1 乡土树种在淮北地区造林的作用
在淮北地区植树造林过程中,乡土树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
(1)乡土树种可以体现淮北地区的自然特色,我国的园林建设经验十分丰富,历年来园林设计建造者都特别注重乡土树种的应用,这不仅是由于乡土树种成本相对比较低,更是因为乡土树种十分适应当地环境,可以更好的成长,能提升林木成活率,保证了植树造林效果。在淮北地区植树造林过程中,引入乡土树种,可以很好的体现出淮北地区的自然风貌,尤其是地带性植物群落,更是将淮北地区的地方特色表现出来。当前在植树造林活动中,越来越看重乡土树种的应用,其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于林木景观欣赏的要求,还能实现生态、经济、高效的植树造林目标。
(2)乡土树种与当地自然环境保持稳定平衡,在淮北地区植物生存、群落演替过程中,乡土树种具有外来引进树种不可代替的作用。从适地适树的原则看,乡土树种是植树造林最佳的选择。乡土树种十分适应淮北地区的环境、气候、水文及土壤环境,在土壤不良好的区域,种植乡土树种,可以很好的防范土力衰退、提升自然灾害抵抗力,能达到防风抗旱的作用。乡土树种形成的生物群落,具有林分结构稳定、生长态势良好、抗逆性强等特点,也可以很好的防范病虫害发生,造林效果良好。
(3)乡土树种是林业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植树造林过程中,不管是引进哪一种外来物种,都会对原来的生态平衡造成破坏,建立新的生态平衡时,有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在建立新生态平衡过程中还有可能对原有的部分物种造成威胁。在淮北地区植树造林过程中通过乡土树种的使用,能减少外来树种引入,这样就能保持本地区的生态平衡不会受到严重影响,即便是出现了局部生态平衡被打破的情况,也容易在短时间内重新建立平衡系统。
2 淮北地区植树造林中乡土树种的应用
2.1 提高对乡土树种的认识
在淮北地区植树造林过程中,部分决策者、设计者对乡土树种缺乏全面的认知,存在“乡土树种不大气、不美观,外来树种更加美观、有气势”的思想观念。对乡土树种的优势认识不足,过于看重外来树种的美观效果,导致在植树造林过程中过于引进外来树种,忽视了乡土树种,最终会出现外来树种不适应当地气候,成活率不高的问题,降低了植树造林效果。对此,在实践中,为了更好的提高乡土树种在淮北地区的良好应用,就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乡土树种的宣传力度,要借助各种手段,宣传乡土树种的良好优势,矫正当地对于乡土树种的偏见。
2.2 选择合理树种
淮北地区位处我国安徽北部,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裕、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日照时间在2320h以上。在植树造林过程中,应该结合淮北地区的具体情况,从生物学、生态学特种入手,合理的分类乡土树种,注重多个树种与单个树种的良好搭配,从而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强化造林效果。结合淮北地区的具体情况,在造林中可选择的乡土树种主要有雄性杨树、刺槐、楸树、银杏、泡桐、榆树、石榴、楝树、柳树、核桃、柿、杏等。这些乡土树种的生命力比较强,适应能力强,可以在淮北地区良好的生长,并且这些树种的人工培育时间相对比较短,维护经费比较低。当然为了实现植树造林效益的最大化,在树种选择上应该优先常绿乔木类,如柳树树种,其具有很强的耐寒性,同时在降雨量比较大的情况下,也具有很强的耐多湿性,抗病虫害能力好,根系发达,可以与其他树种良好搭配。结合当地的淮北地区的实际情况,本文设计了契合淮北地区植树造林要求的乡土树种种植方案:在山体的上部可以种植蔷薇、侧柏、连翘等树种,种植密度控制在1680-2000株/km2;在山体的中部可以种植刺槐、侧柏、石榴、合欢、蔷薇等,种植密度控制在2100-2500株/km2;在山体的下部可以种植杏、石榴、柿、核桃等,种植密度控制在850株/km2。
2.3 栽培抚育
在进行乡土树种栽培时,尽量选择在春季进行,在栽培过程中为了确保林木成活率,必须在根部带上土球,在运苗过程中需要保持土球完整。在填土过程中,需要及时将包裹土球的物体去掉,避免其对土壤造成污染,在填土过程中要采取科学的抗旱、加固措施,确保林木可以比值的生长。在种植完植株以后,需要及时进行抚育管理,前期需要定期浇水,如果降雨量不够,则需要加大浇水量。同时还需要加强监理、维护工作,及时清除新长的杂草,适当的对植株进行修枝。为了促进土壤肥力提升,还需要合理的施肥,以此为植株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植株可以快速成形,促进植树造林效果的提升。此外,还需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并设立相应的防火带,避免外界因素对林区造成破坏。
总结
总而言之,在淮北地区植树造林过程中还面临着各种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淮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实践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淮北地区植树造林效果,必须结合当地现实情况,注重乡土树种的灵活应用,以此提升林木成活率,同时也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实现了植树造林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杨浩.乡土树种在淮北地区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5(12):111.
[2]胡久梅.淮北乡土树种资源调查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2019(9):32-34.
[3]国焘.生态林业建设中乡土树种的应用分析[J].大科技,2018(30):248-249.
[4]喻国胜.乡土构树树种的利用价值与造林技术探究[J].农业科学,2018(4):145.
[5]刘宾,周静,袁秋平.浅析园林绿化乡土树种优势及利用策略[J].环境与发展,2020(0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