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浩洋
中信国际招标有限公司,北京市,100004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都得到了极大的提上,建筑业也不例外,众所周知,装配式建筑技术和BIM技术是近年来建筑行业的热点,同时也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传统的现浇混凝土建造模式的弊端比较多,如模板投入量比较大,周转周期长,造成资源比较浪费;如施工现场会产生大量扬尘、噪音、污水等,造成环境污染;如施工现场工人劳动强度比较大等。为了改变这些施工中的弊端,可以借助于BIM技术,然后将BIM技术和装配式建筑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会有效减少这些弊端,而且可以对施工的工艺进行优化,提高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因此,BIM技术是装配式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其发展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BIM技术;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应用
引言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提高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施工水平,降低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缩短工程项目施工时间,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因此,需要加强对BIM技术实际应用的探究,明确BIM技术在施工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和价值,并充分利用BIM技术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1 BIM技术
BIM技术具有可视化、协调性的显著特点,通过建立的模型实现三维查看,能够直观地展现建筑外部和内部的细节,而且建筑设计涉及的专业较多,各专业的设计人员可以共同基于模型进行设计,可以极大地减少沟通协调工。此外,通过建筑的BIM模型还可以推演紧急情况下应急处理方案的合理性,用于修改和完善应急处理方案。随着计算机技术和BIM技术的发展,BIM技术已经基本实现了对建筑生命周期的应用与管理,当前应用的主要方向集中在施工现场管理和后期维护管理,在装配式结构建筑中的应用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表现出信息多元化、参数化、统一标准、专业协同等技术的特点。在装配式建筑的建设中,BIM技术也开始在设计阶段和现场施工阶段进行应用,设计阶段的应用是通过将包含有大量数据信息的建筑元素分类,并对配装结构进行计算分析,输出建筑结构信息、工程量信息、成本信息等;施工阶段的应用是通过建立3D或4D模型,对所有装配式构件进行实时跟踪,减少构件错拿、构件丢失等情况,还可以融合摄像技术,实现老旧建筑的快速建模、新建建筑的现场监控,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可视化管理。
2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BIM技术的意义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手段以及各类移动设备对施工工序进行衔接,利用云存储和大数据技术使得施工人员和设计人员可以实现远程指挥、引导以及控制,实施监管整个施工过程,保证施工活动可以安全可靠进行。同时,施工期间所产生的各类数据、参数以及指标也会在云端同步上传,相关管理人员、技术负责人员以及安全人员可以准确迅速地获取施工详细信息数据,准确把握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以及施工工艺应用情况,从而能够全程追溯质量责任,实现全过程的质量监督作用。
3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3.1 BIM技术在预制构件管理中的应用
因为许多的预制构件缺乏有效管理,所以就会出现误用、滥用和损失等多种现象。因此,现场对预制构件一定要严格化,精细化管理。
在现场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将网络技术和BIM技术相结合,以便对预制构件有效定位;当预制构件进入施工现场时,通过对预制构件进行有效定位,并派专人对预制构件查看、检验,确认预制构件的信息和录入系统的信息正确无误后,引导预制构件在显影的区域内,并输入预制构件的相关信息。在预制构件的吊装过程中,现场工作人员应及时了解预制构件的使用情况,以便及时补充预制构件,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3.2 BIM技术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应用
因为装配式建筑的现场施工速度快,所以需要有更加严格、更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而利用BIM技术可以有效地优化改进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第一,可以利用BIM软件实施模拟施工并改进具体流程,对于预制构件的进场、存放以及吊装次序等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进行验证,对于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提前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出现因构件存放、运输等不合理因素从而导致工作量增加等现象。第二,通过模拟施工的过程,可以优化现场的平面布置规划与空间利用规划,从而通过最优的设计方案确保施工过程有序进行。施工模拟的形式可将施工过程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充分的展露出来,以便于施工单位在发生问题之前做好应急预案,做好预防工作,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升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效率。第三,在进行虚拟施工的过程中还能对人员组织和机械设备的计划等进行深入研究,提高不同管理部门的协作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让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保持稳定的、合理的工作节奏,节约施工成本,体现出这种模式方方面面的优势。
3.3 BIM技术在运维阶段的应用
在后期运维管理阶段,利用BIM技术能够对整个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对工程项目的各个构件实时监测和修复,实现了建筑的后期与前期信息的完整对接,避免了丢失建筑信息的问题。如果后期建筑进行加固、改造,可以利用BIM技术就可以将房屋构件原始数据都显示出来,根据加固和改造的地方,在房屋的模型中模拟加固、改造的流程,并直接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从而进行具体的加固处理措施。在物业管理的过程中,物业公司也可以通过BIM平台与相关设备进行连接,通过BIM数据库中的实时监控数据信息,判断消防、电梯、照明、通信等设备是否正常运转,以便用于后期工程的后续维护和设计等工作的开展。
3.4对工程管理制度进行不断健全
为了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不能一味地进行约束,更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调动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在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的同时,还要出台针对施工人员的奖惩机制,以此帮助施工人员明确自身的岗位责任。奖惩机制的主要内容是将施工人员的工资和工作表现情况结合起来,并根据施工人员是否积极而添加奖金,或者扣除工资。在奖惩机制的引导下,施工人员在进行工作的时候,会采取认真主动的、积极的工作态度开展各项工作。不仅如此,还要引导施工人员之间相互监督,如果发现问题,必须及时进行上报。
结语
总之,相比传统建筑模式,装配式建筑在工业化生产、施工效率提升、节能环保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随着工业智能化的发展,将BIM技术、智能监控技术应用到装配式建筑,有效提高了装配式建筑在设计、施工、运维等各个阶段的有效衔接,实现了建筑工程全寿命管理,逐渐成为城市建筑建设发展的新模式。在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充分应用BIM模型,为一体化设计施工提供了技术支撑,适合未来建筑工程项目EPC模式的发展,在保证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同时,极大地减少传统建筑项目各个阶段的沟通耗时,提高了工程项目建设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喆,许文季,刘娜.EPC模式下的装配式建筑发展适应性分析[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27(2):107-109.
[2]牛君青.分析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与设计[J].建材与装饰,2020,16(5):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