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44532119840715XXXX
摘要: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对建筑工程质量和混凝土强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建设主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施工单位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由于生产,运输,施工条件等条件的影响,混凝土出现了一些质量问题。混凝土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项目的质量和质量。因此怎样保证混凝土的质量,生产出质量过硬的商品混凝土,就成为混凝土企业和建筑企业需要共同面的对问题。本文讨论了商品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商品混凝土;材料质量;控制问题;思考
商品混凝土能加快施工进度、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工程质量等优点得到了大力推广和普及。这也使得混凝土的质量需要严格的控制,严格按规范操作,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把控工作,才能获得工程项目合同所期待的优良棍凝土性能。因此,商品混凝土的质量问题分析与控制手段尤为重要。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是一个连续和系统的过程,应严格按棍凝土有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施工,加强水泥、粗细骨料、掺合料、外加剂和水等原材料性能指标控制,确保原材材料符合设计规范标准。同时要将施工现场的种种影响考虑在内,要确保配合比的计算结果符合实际情况,才能获得工程项目合同所期待的优良棍凝土性能。
1商品混凝土存在的质量问题
在进行商品混凝土加工过程中,混凝土搅拌站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一般是按照施工提供的设计图纸中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进行设计,而缺乏对坍落度这一要素的考虑,虽然产品的强度可以到达标准,但是因为坍落度过大,导致混凝土中骨料与水泥浆粘连性不高、工作性不良。材料产生分离,使混凝土中存在裂缝问题,为后期使用埋下隐患。加上施工场地与搅拌站之间距离比较远,在对混泥土运输过程也会受交通状况的影响,距离过长混凝土中的水分会降低,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坍落度。另外如果施工现场已经浇筑过的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也会导致裂缝问题的出现。
2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
原材料是保证混凝土生产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应当加强对搅拌站水泥、中砂、石、外加剂等原材料的检查和控制。
2.1水泥
水泥在混凝土中为主要胶凝材料,对混凝土质量影响较大,选择水泥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1)水泥标号及水泥品种的选择
不同品种水泥不同特性,因此选用同一厂家,同一型号水泥,并且应能适应混凝土工程的特点和所处环境、温度和施工长期条件等。目前配制普通混凝土时,大多采用P•O 42.5R水泥;配制高强混凝土时,考虑到高强度需求及高胶凝材料用量引起的大干缩现象等各方面因素,宜采用P•II 52.5水泥(同时宜掺加高质量的活性掺和料);配置大体积混凝土,宜采用低热水泥。
(2)水泥厂家选择
选择水泥生产厂家时,应注意厂家是否具备出厂质量合格证书,选用旋窑水泥。旋窑水泥生产规模大,其水泥安定性好,质量稳定,批与批之间强度及矿物组成波动小,有利于混凝土质量控制。
选择厂家时,为防止生产过程中不会因水泥供应不及时导致无法进行生产,因对水泥供货企业的生产、供应能力进行评估,选取实力强的企业进行合作。
(3)水泥进厂检验及管理
每批水泥进厂必须抽样不少于一次,在使用前必须复检。将水泥胶砂强度、标准稠度用水量、初终凝时间、对外加剂的适应性等技术指标相结合,综合评价水泥质量。
水泥进厂检验合格后应按品种、标号及牌号送入指定筒仓,不得混仓,筒仓应有明显标志,且注明水泥品种与标号,方便使用。水泥出厂超过3个月,应进行复检,合格方可使用。
2.2骨料
骨料是混凝土主要组成材料,骨料的质量情况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细骨料的控制
砂子的选用应以中砂为宜,颗粒级配和粗细程度应综合考虑。砂的细度模数的变化对混凝土的可泵性起着极其敏感的作用,细度模数太小时,比表面积增大,混凝土用水量增加,混凝土中自由水过多,硬化过程中的大量自由水的蒸发引起的体积收缩容易引起混凝土早期开裂。细度模数过大,特别是砂中小于0.315mm的细颗粒含量过少时易引起配置的混凝土保水性差,硬化后的混凝土孔隙率增加,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另外应严格控制砂中有害杂质,砂中有害杂质如粘土、淤泥、云母等粘附在砂表面,妨碍水泥与砂的粘结,降低混凝土强度,同时还增加混凝土用水量,从而加大混凝土的收缩量,降低混凝土的抗渗和抗冻性能。
(2)粗骨料控制
目前市场上配置普通混凝土的最普遍粗骨料即为石子,有卵石和碎石两种,在混凝土中主要起骨架的作用。
石子的选取应符合连续颗粒级配(可以减小空隙,形成较密实的骨架,减少混凝土体系中的刚性体积占比,降低砂浆需求量),低含泥量与低泥块含量(减少混凝土中的自由水含量),强度适宜(石材本身强度应比所配置的混凝土的强度高20%),针片状含量低(针片状颗粒相对圆润颗粒容易被破坏,降低同等条件下的混凝土强度,同时含量高的针片状石子配置的混凝土和易性差),放射性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无碱骨料反应的原则。根据各地地材情况不同,选取相应种类(碎石或者卵石)的石子。
2.3掺合料
掺合料可以改善混凝土后期耐久性,同时降低混凝土成本,目前应用最广的掺合料为粉煤灰和矿粉,一般掺量为胶凝材料总用量的20%-40%。为达到掺入掺和料的目的,在选取掺和料是应注意掺和料的粒度分布及活性,在生产中即体现为相关材料的细度,比表面积和活性指数,另外,为保证相应的施工性能,追加需水量比作为评定材料质量的依据之一。
2.4外加剂
外加剂是现代混凝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组成原材料,用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所使用的外加剂是由专业混凝土外加剂公司提供的、由多种功能的外加剂复配而成的符合外加剂,产品一般能提供减水、缓凝、利于泵送、保坍等性能,一般掺量为1.0%-3.0%。对于外加剂的选择,目前没有统一的强制性的性能指标,一般都由各企业之间自行商议决定,混凝土企业对外加剂的控制主要在于其性能的稳定性与供货的及时性。
2.5混凝土配合比控制
在选定材料并取得相关材料的性能之后,需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进行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验证工作。得到的配合比即为生产配合比,需要注意的是改配合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混凝土组分材料复杂易变,在生产过程中应根据材料变化在保证水胶比的基础上适当调整配合比以满足施工需求。
2.6搅拌过程质量控制
在搅拌之前对各个原材料的配比要严格、科学:对组成混凝土的各种材料用量应根据相应配合比用量经过严格的称量,相对误差应控制在骨料2%,其他1%以内。控制搅拌时间,选用合适的的搅拌机,并制定正确的搅拌制度。在搅拌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用水量,由于目前市场中的砂石普遍都是采用露天沙场进货,砂石含水量不稳定,相应的在搅拌计量系统中需要严格的扣除砂石中相应的含水量,以做到保证水胶比符合设计需求。
3结语
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涉及原材料、配合比、搅拌过程及现场协调和施工使用等多个环节众多因素。既需要合格稳定的原材料,经济适用的配合比,还需要有严格负责的搅拌管理操作,及与施工使用方进行有效及时的沟通,才能保证商品混凝土顺利供应,进而保障工程质量,避免工程实体质量偏低影响使用等工程质量问题的出现。搅拌站管理人员还要不断总结,采取有效措施,严把质量关,控制好每一个生产过程,才能供应优质商品混凝土产品。
参考文献:
[1]林雅莲.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技术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J].河南建材,2013,(01):18-19.
[2]李红伟.商品混凝土原材质量控制[J].住宅与房地产,2016(15)
[3]水泥及商品混凝土[J].建筑与预算.2017(11)
[4]郝艳平.商品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