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从公共管理角度审视食安监管问题不难发现若干问题,比如系统性不合理长期存在,受经济利益驱动的管理失灵等。这些都是制约食安监管水平的负面影响因素。因此,新时期从公共管理视角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不仅需要夯实法律基础,优化系统结构,也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共参与,同时充分利用技术,构建立体机制。
关键词:公共管理;食品安全;监管
公共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出于公共目的开展的针对公共事务的管理、管控或监管活动。公共管理是基于保障与维护公众利益的初衷开展的公共治理活动,既是公权机构(主要指政府部门、组织、机构等)核心职能的基本内容,也是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每个国民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的关键问题,不仅是公共管理不容忽视的重点,也事关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大局,更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
一、基于公共管理视角的食品安全监管常见问题
(一)系统性不合理长期存在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涉及每个国民的切身利益问题,也是牵涉众多组织、机构与部门的庞大体系与结构。也正是由于关联范围广泛,其中每个组成部分都或多或少承担着事关食安监管的职能与使命。两轮机构改革后,食品安全的主管部门为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定期和常态化开展食品安全与质量等检查工作履行保障食品安全的责任。然而,食品产业是一个起步于生产,终结于食用的过程性产业,食品安全也是一个覆盖原材料到消费者的系统性问题,当中任何一环均可能潜藏食品安全风险。如此一来,市场监管部门显然无法全然掌控这个漫长的演化周期与庞杂的节点网络。
正因如此,传统模式下的食安公共管理便不断出现各种问题食品损害消费者健康的负面消息,也成为近年来饱受社会各界诟病的热点议题之一。系统性不合理长期存在不仅造成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问题不愿管、不能管、不好管的局限,也往往在出现食品安全风险与危害后引发各部门扯皮、打太极的不良状态。
(二)受经济利益驱动的管理失灵
市场经济大背景下,资本逐利的天性被前所未有地放大。受经济利益驱使而进行的生产与监管比比皆是。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或不发达区域,受经济利益驱动的管理失灵问题至今依然存在。尤其是在一些正在从不发达、欠发达状态加速发展的地区,食品产业往往是获利颇丰的领域。而个别生产者乃至监管者极有可能在经济利益、法理与道义之间选择失当而出现监管失灵,进而引发食安风险为害一方的严重事件。
二、基于公共管理视角的食品安全监管优化策略
(一)夯实法律基础,优化系统结构
公共管理是公权力的重要体现,其以法律法规为执行准绳,秉承依法办事的核心原则。因此,法律法规是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的先决条件。夯实法律基础是提高食安监管水平的前提。
同时,考虑到传统模式下食安公共管理时常暴露的短板,优化系统结构则是从根本上优化食安监管的核心与重点。
因此,新时期基于公共管理视角优化食品安全监管首先需要的就是夯实法律基础,优化系统结构。
从近年来被披露的食品安全风险问题不难发现,现有法律层面的食安监管常常存在重战略而轻战术的不足。也就是宏观战略层面的食安监管原则相对全面详尽,然而在具体操作环节则不然。尤其是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巨大的饮食传统、地方文化和经济特点,涉及食品安全的因素与监管重点各有不同。这就容易导致法律的原则性在实践层面难以落实,或是在具体操作中存在漏洞或盲区。因此,不同区域的地方管理机构应当本着食品安全基本法原则进一步细化地方法律法规,大幅提高区域执法的可操作性。
同时,在法律和行政规章层面,完善联动机制至关重要。即,围绕市场监管部门这个中心,包括行业协会、媒体等在内的众多机构、组织也需充分明确各自在食安监管环节的职能和责任。无论其中任一节点发现食安风险问题,都必须在及时承担起监管职责的同时进行情况通报,确保所有组织、机构在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履职尽责。
(二)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共参与
食品安全涉及每个国民,加强食安监管同样人人有责。传统模式下食安监控之所以质效有限,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全民参与不足。而民众参与程度往往仰赖于公权机构的宣传教育。只有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共参与,才能将食品安全风险消弥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这种宣传教育不仅包括政府机构定期组织的会议或讨论,也需要企事业单位、街道、学校、社区等基层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学习活动与文化建设。只有全体国民整体上提升食品安全意识和监管能力,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强化食安监管才能最终落实。
(三)充分利用技术,构建立体机制
信息时代环境中,技术正在成为降低食安监管成本、提升管理效率的最强助力。尤其是移动通讯技术全面普及之下,各相关机构既可以在各自的网站、官微上开设食安监管投诉通道或链接,也可以挂靠在本地12315平台,以一键直达的方法引导市民、居民积极参与食安大众监管活动。
充分利用技术,构建立体机制,通过线下结合线上立体融合,食安监管不仅能够大幅减轻官方机构及其人员的工作强度,也能通过全民参与实现全面覆盖、提质增效。
结束语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历来是公共管理的头等大事之一。然而食安问题又是涉及到多部门与多环节的系统性问题,传统模式下的公共管理过程时常出现漏洞与盲区。且众多平行机构之间存在的责权不清状态也时常导致相互推诿等不良情况发生。可见,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强化食安监管不仅需要在包括司法与行政在内多层面提升系统性优化程度,也需要进一步拓展食安监管的参与范围,借助更多官方与非官方组织机构的联动实现食安公共管理立体化与全方位。这就需要在法律及规章的顶层设计环节充分细化并提升可操作力,同时充分借助先进科学的技术优势实现食安监管大众化、实时化、可追溯等。这不仅是从公共管理角度强化食安监管的创新之举,也是新时期实现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竺乾威.基于公共管理视角的食品安全监管整体性治理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19(11):52-58.
[2]胡象明,唐波勇.整体性治理:基于公共管理视角的食品安全监管新范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1):11-15.
[3]高建华.区域公共管理视域下的整体性治理:跨界治理的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19(11):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