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黄欣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0期   作者:黄欣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地质灾害频发,引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也非常多。
        重庆市二零八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重庆市  4007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地质灾害频发,引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也非常多。在地质灾害的诸多复杂形成原因中,占比最大也是影响范围最广的即为水文地质因素。自然界中以各种形态存在和分布着的水资源会伴随气候因素或人为活动而出现异常变化。大部分水资源处于地质空间中,地表和地下水的流动和涨落多数是由降水或渗透水形成。在研究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时要充分考虑到水文地质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所带来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地质环境中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活动监测方式,结合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形成过程来探讨水资源的合理应用路径。并给出相应的优化和改善对策,进而更加有的放矢的预防地质灾害,保护自然界的水文地质环境。
        关键词:水文地质;环境勘探;地质灾害;解决对策
        引言
        我国经常会发生各种类型的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其中,由于水文地质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次数频繁。鉴于各个区域具有的地质条件、气象水文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岩性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均存在较大差别。笔者查阅大量的资料后,结合建设项目的工程勘察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发现,大部分地质灾害的产生与水文地质因素紧密关联,因此,做好水文地质因素调查与分析工作,注重事前防范十分关键。鉴于此,系统思考和分析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显得尤为必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
        1水文地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1.1软土地基变形
        在目前地质开发或者是工程项目施工中,常常会有软土地基现象。软土地基有着极强压缩性,强度比较低,并且渗水性很差,灵敏度也比较高,孔隙也很大,稳定性不够是软土地基结构自身具备的缺陷。若是地下水运动对其形成影响,但是其产生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并且还会导致地基失去稳定性。水文地质对软土地基产生的不利影响,还会因为软土层的有害特征而更为严重。比如在原状土受到了振动之后,土质的强度会降低,并且结构连接也会受到破坏,土状态会被稀释。
        1.2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过程中不断对松土层的压缩,地下松散地层固结被不断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运动。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的。人为因素主要是人们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对地表一切可用资源的不节制开发,并对地表进行大量的改造,水泥地使得大部分降水无法渗入地表进行水循环,让水土不平衡,引起了地面沉降。人们在过量开采地下水资源的时候,没有及时对地下资源进行补充,没有使得消耗和生产平衡,这也是导致地面沉降的一个原因。自然因素主要是地壳频繁活动,地震事件经常发生。在实际生活当中,在高速公路上或者铁路上发生地面沉降,这不仅对正常的交通运输会有影响,还会对附近的居民、行人产生生命威胁。总的来说,导致地面沉降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人为因素,人类应该适度开采水资源,控制地下水循环。
        1.3砂土液化问题显著
        砂土液化是饱水的细砂土受到地震的影响之后,在一瞬间造成危害,形成液态变化的情况。当饱和砂土被震动影响之后,日渐变得更加密实,如此,导致孔隙水压不断提高,以便让土粒处于液体状态,由于所处地质环境有所差别,导致砂土液化存在差异。在沉积颗粒相对较粗的地层中,液化压力逐渐增加,当压力超出了地层强度,就直接出现了冒水或冒浆现象。
        1.4引发熔岩塌陷问题
        在地质灾害中,熔岩塌陷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问题,造成熔岩塌陷通常需要达到一定特殊条件才会形成。通常溶洞都开口型且内部岩石主要成分多为碳酸盐,在岩石上层所覆盖土壤通常也比较蓬松。而岩石下层水流比较有力,其可以对石山石造成强有力的冲击力,甚至还会对其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在长时间水流运动下,溶洞底层结构会受到严重破坏,而致使岩石底层结构稳定性越来越小,同时,承重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小;当减小到一定限度时就会致使自然塌陷的产生。一般在陡河锻炼带会发生熔岩塌陷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带沉积岩层厚度比较薄,岩石埋藏深度小,当处于长期地下水流运动的作用力下极易造成塌陷问题。
        2探析水文地质因素造成地质灾害预防控制措施
        2.1加强对灾害的监测与预防力度
        要减少地质灾害形成,降低灾害形成的损伤,相关部门要在这方面做好研究工作,做好监管相关工作,从而有效提升预防地质灾害的水平,为大众提供安全保障,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实际工作中要建设,并且健全灾害监测预防系统,融入一些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与方式,结合实际情况,把科学技术和先进理念使用在灾害防范工作之中,并且要随时掌握水文地质情况,方便在突发事件时,可及时实施相关的措施。尽量不要在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区域做工程项目的建设,若是必须要实施建设工作,施工方需要提前对此地区的地理地势、水文等方面进行勘测,了解这个地区水文地质情况。在施工之中要做好监测工作,预防地壳突然运动的现象。
        2.2创新管理制度
        水文地质环境的保持和维护需要政府机关和相关部门的全力投入。地方政府首先要正确认识到当地的水文地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整合各类资源,积极实行管理机制和体系的建设。在不断的实践和应用过程中积极总结归纳经验,实现管理机制的持续创新。在充分开发地下矿产资源的同时,确保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性。做好各方面生态环境的维持保护工作,防止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通过对资源开发的系统化管理和严格控制,对涉及到利用自然资源开发的企业起到强有力的约束作用,避免不科学或过度的破坏性开发。
        2.3对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加以控制
        由于受到当今化工、农业等方面的影响,而致使水文地面因素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地下水被过度开采时,必定会致使某个区域中深层地下水出现大范围减少,从而致使地下结构出现大面积空洞,进而引发地面沉降问题。另外,还有地下矿产、油气等资源的过度开采,而致使水文地质因素产生巨大变化而引发相关地质灾害问题。因此,应当结合当前资源开发情况,进而具有针对性制定相关科学、合理且具有较高可行性的资源开发利用控制手段,尽可能避免由于资源过度开采而给地质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如在开采地下资源后,应当对出现空洞或已经发生沉降的区域进行做适当填充处理,或是开发人工湖等进行有效地填充,从而有效避免地质结构遭到破坏,促进实现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使发展与自然得以协调统一起来。
        2.4紧急处理地质灾害
        在地质灾害出现时,要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在紧急救援时,尽可能减小地质灾害所带来的影响。在处理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时,采取的处理方法也不同。这就需要救援人员及时做出应对的反应措施,确保群众的生命安全。在事故多发地,还应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语,时刻提醒人们注意安全。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主要围绕水土保持而进行,而作为造成地质灾害的直接因素,水文地质环境的改变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关部门的水文地质监管手段和生态治理方式需要循序渐进的帮助水土环境实现功能性修复。在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理念的引导下实行可持续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积极推动生态建设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凌.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3):230-231.
        [2]王建斌,范增顺,汪永胜.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灾害及对策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8(22):273-273.
        [3]杨义林,陈璠.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产生的影响 [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7,32(06):177-1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