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县大板水库管理处 安徽省池州市 2472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各类生态资源越来越紧张,生态环境修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水利工程施工会对周边的水土保持等产生较大的影响,施工过程中如果不及时采取一些措施,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目前,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技术措施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生态修复的需求,因此,需要借助生态修复相关理论来预防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的水土流失。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应用
1水土保持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各行各业的发展过程中,实行了田间开发一体化,能源资源的利用和需求不断增加,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为了避免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国家有关部门还出台了各种措施和政策,以促进整体工作的顺利进行,比如加强水土保持的监督管理等。对于水土保持来说,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而且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周边群众密切相关。建设单位要与设计、施工单位协调跟进,确保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作用
2.1减少自然灾害发生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使得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被破坏的植被得以修复,同时能够增加土壤的肥沃程度和蓄水能力,避免在在水利工程施工和运行过程中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水土保持还能够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
2.2促进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提高
水利工程的兴建就是为了优化水资源的配置,控制和调配水资源,但是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属兔流失现象,水资源的含泥量较高,导致水资源数量减少。在水利工程施工时,同时进行生态修复,能够保证水库中的水资源充足,提高水资源的需水量,延长水利工程相关构筑物的使用年限,提升其经济效益。
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
3.1自然退化生态修复技术
综合分析现阶段我国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发现我国水土流失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自然生态的退化。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状况,就要从自然生态环境治理的角度出发,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自然条件来对待和解决。比如针对盐碱地水土流失问题,可以利用一些秸秆等植被在盐碱地进行高山绿化,同时对周边地区进行围挡,降低植被流失率。同时,对于那些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建设一些水利工程,进一步促进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恢复。
3.2珍稀植被生态恢复技术
随着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森林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有关部门要想从根本上治理这一问题,可以从退耕还林、提高绿色植被覆盖率等方面考虑。首先,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坚决杜绝非法开垦林地的行为;其次,在有关农村开展宣传活动,从根本上提高人们对保护森林资源和水土流失的认识;第三,对于种粮用地,可以考虑减少化肥的使用;第四,在农村取暖原料的使用上,要改变传统的柴火取暖方式。我们可以利用节柴灶和沼气取暖,进一步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3.3经济林生态恢复技术
对于经济林木的生态修复,有关部门可以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完善原有的单一经济林开发利用模式,建立现代立体开发、循环利用的新模式,提高经济林的利用效率。另外,随着现阶段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经济林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部门也可以考虑模拟生态食物链结构的运行模式,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形成整个生态公益林经营的一站式服务经营,进一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3.4沿河生态修复技术
不断减轻导致生态破坏的驱动力,对生态系统加以修复是沿河生态系统修复的重点工作内容,与此同时,还要避免河流生态环境的单一性过高,单一性过高的河流生态系统容易出现破坏,应当保证河流朝着多元性、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并且要确保河流的连续性和连通性受到破坏后能够及时恢复。必要时可以设置复合断面形态,包括主河槽和护堤地,如果施工条件允许,也可以提前设置马道或者季节性河道。
3.5开发建设生态退化修复技术
水利工程的施工会打破当地的生态平衡,由于早先的水利工程对于环境修复这部分并不重视,并没有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因此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针对这种水利工程项目应当立即停止施工,找出生态环境破坏产生的原因,并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和防治。比如,施工范围内,可以充分利用土地种植一些成活率高、适应性强的植物进行生态修复,能够起到很好的水土保持的作用。适当加强区域的生物覆盖,避免出现施工过程中大量水土流失的现象。
3.6减少生态植物的破坏,维护原有生态系统
水利工程施工对周边环境的扰动较大,尽可能的保护原有生态植物不被破坏,维护原有的生态平衡,对于一些必须要进行砍伐的植被,在其被破坏后应当适当的采取措施,替代其丧失的生态功能,防止裸露的土地产生水土流失。水利工程施工是应当尽量避开植被茂密的区域,控制整个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应用
4.1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布置
对水土流失治理主要考虑对一、二级保护区内的耕地进行退耕种植水源涵养林及经果林、一级保护区内的坡耕地退耕成水源涵养林、二级保护区的坡耕地退耕成经果林及栽种牧草、对已经退耕尚未发挥水土保持效益的经果林区域栽种牧草等;并对保护区范围内的疏幼林进行封禁治理;对河道的治理考虑设置谷坊来减少进入水库的含沙量。
4.2隔离措施建设
目前对水库水源地已经实施了部分隔离防护措施(刺铁丝围栏),但是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护体系。并且采用隔离防护的刺铁丝围栏已有部分坏旧破损,本方案实施过程中对破损的刺铁丝围栏进行修复,对尚未设置隔离防护措施的一级保护区边界,增加设置刺铁丝围栏进行隔离保护。
4.3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对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大量施用农药、化肥造成的污染以及农田废弃物造成的污染,主要考虑农业新技术推广,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要从根源上消除农业面源污染,需要政府的引导,科学种植、测土施肥、秸杆还田等以管理和引导为主,通过将农田废弃物变废为宝,控制化肥施用量等,能有效减少70%以上由农业生产的总氮、总磷等营养元素进入到河道水库中。
而且该水库保护区内村庄较多,还有大面积基本农田以及荒山荒坡,点面源污染严重;水库保护区内仅有一个自然村庄,点源污染相对较轻,但是保护区耕地较多。为保护水源地水质,对保护区内耕地逐步实施退耕还林,大量种植经济果木,但是,目前大部分果木处于幼苗阶段,尚未发挥效益,当地农民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套种玉米等农作物,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仍然严重。同时水库保护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这同样也需要政府的引导,给予一定的补贴,确保生态的恢复能够有序进行。
结论
总而言之,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已经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在水土流失现象中采用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高度的重视自然条件,将其与自然、人为因素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将有助于生态自然修复的客体活动开展,提升生态自然修复效率。想要将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的优势完全的发挥出来,就必须选取适当的运用方式和手段,综合的考虑到各方面的问题,提高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工作的成效,从而将生态自然修复工作贯彻落实到位,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林建虎.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现代农业,2018(12):74.
[2]铁大梁.论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25):59+61.
[3]赵秉栋,赵军凯,宫少燕.论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J].水土保持研究,2019(03):105-108.
[4]吴兰英.剖析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J].河南建材,2019(05):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