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化建设在基层统计工作中的地位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0期   作者:张新丽
[导读] 摘要:统计工作主要是指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汇总、整理以及分析,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企业的发展以及政府的决策提供一定的信息咨询服务。
        青州市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中心  山东省青州市  262500
        摘要:统计工作主要是指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汇总、整理以及分析,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企业的发展以及政府的决策提供一定的信息咨询服务。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能够为企业领导者在进行决策时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当前,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统计工作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实现统计的信息化。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基层统计工作;统计信息化
        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统计工作显得越发重要。所以,各级领导针对当前的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统计工作者怎样更好的完成统计工作成为当前他们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统计信息化在基层统计工作中的地位,从而推动统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信息化统计基础工作现状
        (一)回望过去,且看今朝信息化统计基础设施发展
        在20多年前我国在进行统计工作的过程中,那时候整个单位仅有两到三台电脑,只能将报表量最多的劳资报表用电脑进行录入,其他报表量较少的就采用手工汇总的方法,对每个单位逐个进行电话催收、审核以及汇总,全靠人力手工来完成。然而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只需要轻触鼠标,就能够将统计数据及时上报,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1]。从基础网络的角度来看,一些企业自身已经有了网络直报平台,其联网上报率已经高达到百分之百。各个乡镇的统计工作站也依据相关标准配备了一些硬件设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信息化统计基础设施的发展
        (二)统计专业人员疲于在数据处理平台穿梭
        如今,许多镇办统计工作人员肩负着多个职位的工作,此外,还负责其他专业的报表任务以及会计工作,例如:在做农业报表时会对“久其”程序进行使用,乡镇统计人员在调查农民收入时会对HAPS程序进行使用,会计人员在制作财务报表时会应用到相关的财务报表系统,使得这些统计数据的处理平台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从而导致了这些工作人员被这些统计系统所绑架,在这些统计数据的平台来回穿梭,忙碌地对相应数据进行纯手工录入,以致于没有思考的时间,无法对数据进行具体分析,也没有时间去挖掘与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统计数据[2]。这样不仅极大地浪费了人力资源,也无法为政府与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运用不同的普查专用数据处理平台,全员参与普查工作
        统计专业人员不仅要完成自己所负责的专业报表工作,还要参加我国的普查工作,普查工作每三年至少参加一次,我国的普查工作主要包括三种:农业普查、经济普查和人口普查,对于不同的普查来说,其所涉及的调查范围、调查时间以及调查对象就不同,进行数据处理的平台也就不同,在我国每次的普查工作中,都要使全员参与到繁重的统计工作中来,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由于工作较为繁重,工作人员只能尽快地完成工作任务,而没有精力对统计数据进行有效挖掘,也无法对数据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二、统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大存储设备来对日常采集的基础数据进行存储
        在本行业内的企业一般会比较重视对上级所需要的数据进行收集,而对于那些已经采集了的、上级领导没有具体要求的数据,如果不为其配置具有大存储的设备进行保存,就会丢失一些具备隐性价值的统计数据,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数据资源[3]。想要将统计工作信息化,就需要应用一定量的基础数据使得当代的统计分析方法满足数据的要求,例如大数据分析或者数据仓库挖掘。
        (二)现有统计管理体制发展较为落后
        从当前统计管理体制的角度出发,依然有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确立以来,推动了我国统计管理体制的逐步发展,同时也使我国经济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但我国的统计管理体制实际上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想要推动我国统计部门的快速发展,就要不断完善与创新我国的统计制度,做到与时俱进。


        (三)缺乏与时俱进的统计信息化专业人才
        当前,由于我国不断的推动统计工作的信息化,使得人才资源严重缺乏,许多的统计部门特别是一些基层单位,极其缺乏较为专业的统计信息化人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许多基层单位为了弥补岗位空缺,将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安排到统计岗位,虽然能够满足日常的工作需要,但这些工作人员只能对一些比较常见技术问题进行处理,在处理一些较为复杂的、系统的技术问题的过程中,这些工作人员就会显得能力不足。此外,与专业人员相比,他们也很难对信息化技术进行应有的开发利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统计信息化的迅速发展。
        三、信息化背景下对基层统计工作的建议
        (一)制定相对统一标准的统计调查数据处理平台
        由于所调查对象的范围存在差异,相关人员要对当前使用的“一套表”数据处理平台进行全面的调查,并且要高度重视“五上”企业,对其进行全方位调查,然而投资专业使用“和利时”处理平台进行数据处理,农业专业采用“久其”处理平台进行报表编制,对乡镇农民收入进行调查时又采用HAPS处理平台。各个专业无法依据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对数据处理平台进行应用[4]。以致于存储数据的格式、方式非常杂乱,使得数据存储难度大,很难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所以,相关部门必须要为统计数据处理平台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以促进统计信息化的发展。
        (二)创建专业的信息化队伍,适应统计工作的发展需要
        想要创建一支高素质的、能力较强的以及专业化的统计信息化队伍,这就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相关的实践工作,这对于革新统计行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进行基层统计工作的过程中,进行大量的统计信息化专业人才培育是极为重要的。
        (三)实施信息化工作必须要制定具体规划,以推进信息化的建设步伐
        在任何工作的开展中,都出要花费很长时间、耗费很多精力,而且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时期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划,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若没有一定的工作计划,就不利于信息化的有效发展。因此,在进行统计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规划,相关部门也要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与当地实情相符合的可行规划,并进行具体的实施与指导,从而加快统计信息化的发展。
        (四)加速基础设施建设为政府决策和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服务
        统计工作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统计系统要具备网络化的组织。相关部门要对网络进行不断的建设与完善,从而使统计培训工作可以顺利地开展,更好的满足基层单位工作的需要,实现统一管理,优化数据的质量,使得统计数据有所依据,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统计数据的信息化,从而为政府的决策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相关部门要创建一个监管体系,对统计数据进行专门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从而提升统计工作的质量,使监管部门的功能发挥到最大。
        结束语
        总之,为了推动统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相关部门必须要高度重视基层统计工作信息化的发展,我们要对现代化的技术以及信息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以优化基础数据以及源头数据的质量,从而大大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有效促进统计信息化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书德.新形势下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10):101-102.
        [2]顾光明.基于信息化的基层统计工作路径优化探讨[J].今日财富,2018(4):100-100.
        [3]王军.浅谈现阶段基层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思考[J].商情,2019(41):277-277.
        [4]杨洁.统计信息化建设在基层统计工作中的地位探讨[J].科学与信息化,2018(23):179-1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