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角色游戏,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1期   作者:冯学峰
[导读] 数学是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数学的抽象性、概括性强,而幼儿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这一思维特点使得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处于被动低位,很难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为此,教师要从幼儿的认知规律入手,借助角色游戏,帮助他们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本文立足教学实践,探讨了利用角色游戏发展幼儿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以期推动数学教学工作在学前教育中的全面发展。

冯学峰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第三幼儿园  755000
【摘要】数学是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数学的抽象性、概括性强,而幼儿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这一思维特点使得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处于被动低位,很难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为此,教师要从幼儿的认知规律入手,借助角色游戏,帮助他们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本文立足教学实践,探讨了利用角色游戏发展幼儿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以期推动数学教学工作在学前教育中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角色游戏;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1-073-01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线,生动活泼的游戏不仅可以让幼儿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还能收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深化课堂功效。其中角色游戏是最典型、最有特色的游戏,将其运用在数学活动中,对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一、设计趣味化的角色游戏,培养数学思维
        幼儿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发展阶段,感性材料是支撑他们思维活动的主要支柱,正是有了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为依托,幼儿的思维活动才更加灵活。基于此,在数学学习中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直观的,一方面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将他们的注意力聚焦到学习材料上,为深度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启迪幼儿智慧,使他们通过对材料的优化组合、分析整理提炼数学知识,实现由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的过渡。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将数学教学目标和幼儿的学习需要结合起来,设计集趣味性、开放性于一体的角色游戏,引导幼儿在动手操作中,观察、思考、比较、分析,获得思维的有效发展。角色游戏的材料可以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作为游戏的辅助材料。
        例如,为了培养幼儿的数感,增强他们对熟字的敏感力和适应力,教师设计了“小猫钓鱼”的角色游戏:用图画纸分别画1、2、3.......数量不同的鱼,用剪刀剪下来,再用回形针架在鱼的嘴巴上,鱼就完成了。利用竹筷子、毛线、磁铁制作钓鱼竿,将幼儿制作的鱼全部放在盆子里,幼儿戴上“小猫”的头饰扮作小猫,去钓鱼。若钓到画有4条鱼的卡片,就将鱼放入到写有4的鱼缸里。这样,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建立对数字的直观感念,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数字的一一对应关系,发展数感。就这样,通过设计趣味化的角色游戏,将机械、枯燥的认识数字教学植根于趣味盎然的角色游戏中,使幼儿始终饶有兴趣地投入到认识数字的学习活动中,将抽象的数学与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获得直观记忆,发展数学思维。



        二、创设角色游戏情境,培养数学思维
        幼儿注意力不集中,很难长时间集中在数学学习中。情境化的角色游戏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将数学学习置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触及幼儿的兴趣点,使他们的认知随着情境的涌动而流动,发展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大班数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从幼儿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设计了“超市购物”的角色游戏,将幼儿从课堂带到社会情境中,引导他们在参观、游戏、交流等多形式的社会活动中将零散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使孩子们认识人民币、了解各种币值之间的换算单位,发展数学思维的同时,还促进幼儿的社会发展。教师先将各种币值的人民币(学具)发放给幼儿,有1元、5元、10元的纸币和5角、1角、2角的硬币。接着,带领幼儿到超市购物架上选择商品,教师有目的设计购物架,如1号购物架上的商品均为1元钱或5角、2号购物的商品均为5元商品......。教师扮作收银员,幼儿选好商品后到收银台付账。教师引导:1元的商品可以怎样付钱?引导他们说出可以用10个1角的硬币、2个5角的硬币,还可以直接付1张一元纸币。这样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掌握购物时不同的付钱方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纲要》指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在数学教学时,应充分开发生活资源,为幼儿创设丰富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与情境结合起来,在理解、感悟、体验中发展数学思维。
        三、开发角色游戏实践活动,培养数学思维
        幼儿的智慧在手尖上,通过操作玩具或物品可以提升幼儿对物品数量、特征等的直观理解,发展数学思维。这种操作性的角色游戏不仅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使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自主发展。
        例如,在认识《大和小》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小熊送礼物”的角色游戏:孩子们扮作“小熊”,将大小不同的“礼物”送给大大小小两位朋友,孩子们使用视觉和比较的方法来了解大和小,在这样直观性的游戏中,他们玩得不亦乐乎,很快掌握了比较大小的方法。
        总之,游戏是幼儿的伴侣,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角色游戏为幼儿的思维表达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使幼儿在玩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在自主学习中提升思维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自由游戏 快乐成长——在游戏活动中发展幼儿智力[J]. 陈英霞.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9(10).
[2]基于游戏活动视角下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J]. 于晓旭.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5(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