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莉莉
河南省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 458000
摘要:穆桂英,巾帼女英雄。我眼中的她,这样的女将一点都不比男将差。《穆桂英挂帅》是一部传统的豫剧老戏, 说的是穆桂英五十三岁再次接印出征,英雄再次披挂上阵。也是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多次演出的受欢迎度较高的剧目。说起我与这部戏的渊源还要回到三年前。当时金不换院长准备恢复这部老戏,想让我饰演这部戏中的穆桂英角色,但因为我当时年纪还小,并且一直饰演的都是闺门旦的角色,突然改演青衣觉得自己没有把握,怕做不好,加上我对角色的理解把握还不太透彻,心里犹豫不决。但是院长和导演不断鼓励我,认为我有能力应对新的角色,思考再三,我最终鼓起勇气向新的角色挑战。那之前,我很少演青衣的角色,也是通过这部戏,我正式进入青衣的行当。这部戏也是我青衣的第一部大戏。随着不断的排演练习以及这几年多次的正式演出,我不断磨练着自己的演技,对把握不好的地方一次次改进着,自己的演技渐渐变得愈加沉稳大气,最终我对这部戏中穆桂英角色的演绎得到了观众和领导们的一致好评。
关键词:戏曲;青衣;穆桂英挂帅;感想 ;
在这之中,我对这部戏也产生了一些感想,包含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人物角色和表演方式的理解
故事发生的背景为穆桂英退隐家园二十年之余,女英雄穆桂英,在家里她温文尔雅,是一位贤妻良母,年过五旬的她已经生儿育女,专心于为人妻母的生活,不理政事多年。演员如果只是用刀马旦行当的方式去演穆桂英这个角色,显然是不够沉稳的,但也不能完全忽略穆桂英曾经叱咤风云、她凭着机智勇敢率领杨家将大破七十二座天门阵,女英雄哪怕已经不在战场多年,也依然会在举手投足中显示出异于常人的英武之气,所以完全用青衣的方式去演,也是不行的。最好的方式是不拘泥于行当的限制,而是根据人物角色的需要进行灵活运用。
进一步来说,以剧中情节为例进行说明,在挂帅前,穆桂英属于“家庭妇女”,却也是有多年戎马生涯的女英雄,演员要表现出人物的大气和风度,将刚劲融于沉稳之中。但在《接印》这场戏中,却要塑造出穆桂英融儿媳、母亲、元帅等多重身份为一体的古代女英雄复杂的性格,展现出人物内容五味杂陈、痛苦纠结的心情。抒发了穆桂英由感慨杨家历代忠贞而不获朝廷信任,到决定挂帅出征的自豪心情和为国为民的责任感。挂帅后,穆桂英的精神面貌又有所不同,这时候的她已经不是穆柯寨的“野姑娘”,而是饱经历练、具有大将风度的帅才。剧中“老太君她还有当年的勇,难道说我就无有了当年的威风?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自信满满,充满苍劲、悲壮的色彩。
二、对故事中矛盾冲突的理解
在中国戏剧理论和批评中有一句流行的话: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在《穆桂英挂帅》这部戏中,冲突也是必不可少的。从戏名中便可看出冲突的关键:挂帅,整个故事都围绕着挂不挂帅的冲突描写。五场戏围绕着主要冲突分别描述了跟冲突有关的事情——故事开端的第一场戏中,描述了要不要去探听消息的冲突,接下来第二三场戏中是能不能夺得帅印的冲突,而第四场是在夺得帅印后要不要接帅印的冲突,最后一场是整体的冲突解决,给故事了一个最终交代。也是这些冲突衔接起了整个故事脉络,给了观众流畅的观感体验,让观众能够顺着清晰的线索,紧跟故事的发展。
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通过不断的矛盾冲突彰显出了穆桂英的人性之美。这部戏并没有单纯地把穆桂英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英雄形象,而是经由上文讲过的数个冲突,塑造了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她身上有着母性:对进京探讯儿女们的牵挂担忧,文广轻敌之时出于对其担忧的严厉惩罚,时时孝敬长辈的善良;她身上还有着刚性:胆识过人、深明大义、英勇作战、满怀赤诚的拳拳爱国之心。
三、对声腔的理解
声腔相当于整部戏的灵魂,是最考验演员对角色把握的。这部戏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老师的代表剧目,她的声腔清亮、干脆!吐字清晰!唱想好不容易,还要模仿的像,为此,我反复听过无数遍,下足了功夫,中间也融入了一点自己的声腔特点。因为每个人的声腔特点都是不一样的。在表演过程中,除了表情和动作,也需要通过唱词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感受和精神状态,在《穆桂英挂帅》这部戏里,穆桂英这一角色对声腔的要求很高,要体现出穆桂英内心的变化以及情绪。比如,在开端问安这场戏中,随着伴奏声起——“穆桂英我家住在山东,穆柯大寨上有俺的门厅...”,穆桂英在介绍自己的同时,思绪也回到了当年的自豪之中,也许是回忆起自己当年大破天门阵时的英姿飒爽,也许是想起父亲和长兄的英勇,亦或者是自己在疆场为了大宋的安定和百姓的安居而南征北战。但是,唱到“哪一阵不伤俺杨家兵”时,又要转换为对伤亡将士们的痛惜悲悯之情。
另外的例子是,在《接印》这场戏中,穆桂英心事重重地等待儿女归来时,却看到儿子兴高采烈抱着印回来,讲述自己在校场刀劈王伦的事情。穆桂英自然是怒火冲天,唱出“命你探事去进京...是何人替你去领兵”。她痛恨朝廷的昏暗,不愿再卷入其中,因此要进京还印请罪。但佘太君命穆桂英挂帅出征,这时候穆桂英用深沉浑厚而又婉转哀怨的声音向佘太君解释自己的悲愤和痛苦——“我未言来心如焚,恨只恨那宋王昏庸叫人伤心......”。但是为了不违背祖母的意愿,穆桂英还是答应挂帅出征。虽有不情愿,但是在听到点将台钟鼓齐鸣的声音,还是激起了她的斗志——“穆桂英我多年不听那战鼓响啊,想当年我跨马提枪威风凛凛充分陷阵......”,这段唱段中要表现出穆桂英思想的转变,以及激动豪迈的心情,最后以更加高昂的声音唱“我怀抱帅印我去把衣更啊,到校场整军威我去把贼平!”穆桂英内心经历了很多的斗争抉择,从痛恨朝廷的薄情寡义最终转变为接印挂帅,为国出征!最后“出征“一场,更是激奋人心,穆桂英统领三军,英姿飒爽!“辕门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铿锵有力,最后唱出“我不杀安王贼,永不回家门”的决心!完整地展现出一个真性情的巾帼英雄形象。
吐字清晰、声音圆润,声腔更重要的是感情饱满,要随着穆桂英内心的情绪变化而变化,这样才能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观众也不会觉得沉闷冗长,情绪反而能够随着人物角色的变化而变得愈加激动昂扬,和演员一起达到饱和点,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