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在农作物种植中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7月20期   作者:阚晓彦
[导读]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人们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阚晓彦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辛店镇政府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人们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所以需要对农作物的种植到加工整个环节重视起来。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农作物种植中开始广泛利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不仅保证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也确保了农产品安全。从无公害栽培技术在农作物种植中的现状和问题入手,讨论无公害栽培技术的使用原则,并分析如何在农作物种植中利用无公害栽培技术,希望对相关研究具有帮助作用。
        关键词:栽培管理技术;农作物种植;应用分析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业相关技术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越来越多样化,不仅显著提升了农作物的生长速度,而且使农作物的味道更好、颜色更鲜艳,但是与此同时,残留于农作物上的药物可能导致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受到影响。而对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进行应用,更有利于保障农作物的安全,所以对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的管理技术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无公害农作物的含义
        无公害农作物指的是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严格控制在《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要求内的农作物。无公害农作物和一般农作物相比,对种植地的要求更严格,必须确保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更优质,而且栽培管理流程必须要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定,并且经过专业机构的认定,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绿色无污染的农作物。
        2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作物农药残留量过高
        对农作物进行无公害栽培的过程中,必然会使用农药,特别是在为了尽可能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产生的影响时,农作物种植者可能存在过量使用农药及杀虫剂的情况,进而导致农作物中农药残留量或毒物残留量超过相应的标准,最终不仅造成农作物的营养价值流失、产量减少,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2.2土地污染严重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工业化的推进,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已经逐渐建立起了大面积的工厂,很多农作物种植区域的周边即为工厂区和生活区,其中所排放的废水及抛弃的生活垃圾,均能够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无公害种植环境及原则不断被破坏。由此,一旦将被废水及垃圾污染的农作物流入市场上,即有可能导致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受到影响。
        2.3盲目使用肥料
        化肥在当代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因为部分种植者缺乏对农作物的正确认识,同时未掌握化肥的正确使用方法,所以存在一定程度的滥用化肥情况,不仅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也降低了农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进而导致农作物的营养价值受到影响。
        3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在农作物种植中的应用
        3.1科学的栽培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水肥管理。为了让无公害栽培技术得到更好的利用,就要保证种植期间有良好的水分和肥料补给,通过相关管理措施避免受到污染的水源用于灌溉。在种植区域,周边不要出现环保技术不达标的企业,让其远离水域、农田。合理施肥是进行农作物种植的重要内容,根据植物生长需要平衡施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用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复合菌肥料等高品质有机肥及配合施用配比合理的无机复合肥。施肥原则:以有机肥为主,辅以其它肥料;以多元复合肥为主,单元素肥料为辅;以施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尽量限制化肥施用,这也是绿色种植的重要手段。其次,保证栽培材料质量。

在进行播种之前,必须做好种子处理,严格控制种子的含水量,通过有效措施避免携带病虫害,在种子挑选上,以颗粒饱满的为主,将颜色、大小异常的种子去除,之后把挑选的种子在无病区播种。对于培育苗株的选择,同样需要对保存方法合理掌握,要保证湿度、温度等达到条件,比如采用干藏和湿藏的方法,避免出现虫蛀和霉变,确保流程标准化,然后实现自动化生产培育。最后,防止土壤污染。解决土壤污染问题同时关键,土壤是农作物根系吸收养分的场所,在利用无公害栽培技术时需要制定出科学的种植方案和土壤处理方案,重点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为此,需要在播种之前进行土壤成分检测,在种植前期要对土壤进行翻耕,将污染程度降低。
        3.2田间管理应用
        一是要控制好种植密度。不同的农作物对于种植密度的要求也各有不同,栽培过程中必须根据农作物的实际要求控制好种植密度,既要为农作物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也要合理规划让农作物的产量尽可能接近最大化。种植密度过密,会导致农作物的生长空间受到限制,影响农作物的质量;种植密度不足,会导致土地的利用率下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二是要科学的进行施肥。施肥的根本目标是为农作物提供充沛且全面的养分供应,为此,要对种植地土壤的养分结构有所了解,将有机肥和化肥以合适的配比进行混合施用,同时也要注意微量元素肥的补充,确保养分供给足够全面和充沛。在施用基肥时要确保肥料已经腐解充分,并进行翻耕将肥料完全与土壤结合。另外,施肥时间和施肥方式的选择也十分关键,要根据农作物的要求对施肥时间和施肥方式进行灵活的调整。三是合理灌溉。灌溉同样是无公害农作物田间管理重要的一环,对于农作物最终的产量和品质有着直接影响。不同的农作物对于水分供应的要求也存在差异,不同地区之间灌溉条件也各有不同,要根据农作物对水分供应的需求和当地的灌溉条件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和灌溉量,确保农作物不会因为水分供应出现问题而导致最终的产量和品质出现问题。
        3.3有效落实病虫害防治应用
        对于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来说,强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占据重要地位,科学合理地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有利于促使农作物栽培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若种植区存在严重的病虫害问题,其作物产量必将受到严重的直接影响,也就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由此,有必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对作物生长及栽培过程中的病虫害进行严格控制。例如在选种过程中,应选择防虫品种;施肥时,应对化肥用量进行合理控制;必须应用农药时,则应对农药进行充分的稀释、溶解,以尽可能降低农药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
        3.4收获
        无公害农作物对于质量的要求更高,而收获时间的选择会对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方面,要在农作物的最佳收获时间进行收获。农作物的最佳收获时间也会根据农作物品种的不同有所差别,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收获时间;另一方面,对于很多农作物来说,收获时的天气也十分重要。一般来说,最合适的收获天气以气候干燥的晴天为最佳,但也要根据具体的农作物品种具体分析。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是农业大国,保证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的发展,因此具有战略意义。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在我国进行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利用的过程中,对选种、育种、肥水管理、农药喷施等环节必须加强管理,要利用科学的栽培措施,选择好农作物,做好田间管理,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并且健全管理体系。此外,还要转换主体开发模式,这样才能提高无公害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国内外输送健康的农作物。
        参考文献
        [1]郭艳丽.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的管理技术分析[J].农家参谋,2020(4):16.
        [2]王海龙.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现状及改进措施分析[J].种子科技,2019(18):158,160.
        [3]黄乐红.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新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分析[J].湖北农机化,2020(1):8.
        [4]何忠全,张志涛,陈志谊.我国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J].西南农业学报,2004,17(1):110-1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