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7月20期   作者:焦晋梅
[导读]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
        焦晋梅
        晋城市泽州县高级职业中学校
        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本文详细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反映的生活内容、主要风格及其影响因素,陶渊明诗歌的高超技巧和独特风格是被广为传诵的重要原因,陶渊明诗的特色是朴实、自然、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包含了作者高度的匠心。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且还富有悠远的意境。他开创的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质朴恬淡;意境之美;理趣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一、平淡质朴的诗风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借助不加修饰的语言创造出美丽的意境。诗人为人正直,率真,他的诗抒发的也是“真性情”。通过描绘美丽的大自然,抒发内心真实的感情,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一诗风的形成,与他对人,对社会的感悟有关。诗人长时间躬耕田野(归隐后,一直在田园生活了二十二年,期间参加农业劳动,自然就有机会接触到淳朴的民风。朴素的田园风景和平淡简朴的生活,就构成了陶渊明平淡而淳朴的诗风。《归田园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1]我们不难发现,陶渊明选择田园生活除了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当时局势混乱,他志向远大,心清如水,无论是当朝为官,还是归隐田园,他的心里还是时时牵挂着广大劳苦百姓。这种“去危图安”的崇高志向,辽远心境,正是他伟大人格的写照。就这一点,在他的诗中,也能通过不假雕饰的语言表现出来。如《归园田居》其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村”“墟”“狗”“鸡”等景物,信手拈来淡淡着墨,语言平直,贴近生活。
        陶诗还善于借助白描手法勾勒美丽的风景,寄寓诗人理想的生活境界。《饮酒其五》“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用白描手法,诗的感情自然流露,与陶诗平淡自然的诗歌语言和谐统一的是陶诗中所架构的意境,这是诗的灵魂所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对田园生活的描写,充满了淳朴的泥土气息,具有韵味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平淡美。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日入室内睹,弗薪代明烛。”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束照明的荆条,但是诗人写出来就增强了亲邻之间欢聚谈笑的生活气氛。这一气氛的形成,也正是诗人甘愿归隐躬耕,坚守精神家园的结果。“弊庐蔽床席”只用“床席”两字,就具体地写出他安贫节俭的生活,看似平淡,但平淡之中,却透着一种超然洒脱。
        二、内容的上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通过普通之物,平凡之事,表达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注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感悟彻底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

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庭院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己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抽象的又是理智的。且看《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言语的。
        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中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富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九月中于西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杂诗》其二“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其十四这些诗句言浅意深,富有启示性。
三、真淳隽永的理趣
        陶渊明田园诗作的另一个突出成就是理趣盎然、情理交辉。诗人以情化理,理入于情。不言理亦自有理趣在笔墨外,明言理而又有真情融于意象之中。同时,诗人精心选择蕴含自然之理的形象,构筑令人神往的艺术意境,让人们悉心体察他所说的理,心领神会,回味无穷,收到了异乎寻常的艺术效果。如前所引的《饮酒》其五,就是一首借自然景物进行说理的诗,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就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诗的开头,诗人便虚构了一个闹中获静的意境,又从哲理的高度阐明了闹中获静的原因。“心远”表明诗人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抱着隔离和冷漠的态度,自然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紧接着,诗人又用一系列自然景物,形象地说明了如何才能达到“心远”的途径。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山气”二句并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寓含着诗人对生命真谛的领悟: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生与自然的关系,而是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只能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无所待,无所使,自然而然,从而可以进入自由自如的境界,而不是应着眼于外在的追求。因为外在的追求,必然会带来得之“惊”,失之“忧”,就会从根本上破坏生命的和谐。诗人从偶然看到的由山气归鸟构成的那片风景中悟出人生的真谛,他觉得自己和那片风景已经融为一体,化为“飞鸟”归于山中,返归自然的状态。惟有这种自然的状态才是“真”。他想把其中的“真意”说出来,又觉得说不出也不必说了。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那光明峻伟的胸襟、刚正不阿的人格、直率的生活态度、热爱劳动和田园生活的情操,以及执著探索人生真谛,不断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成为历代无数具有进步思想的作家、知识分子的榜样。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他那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高远入化的艺术境界,丰富的田园诗歌堪称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的珍品,成为人们丰富、发展文艺创作、学习和借鉴的源泉。历代有成就的诗人无不在他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和受到他的艺术熏陶。他开创了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龚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24-26
[2]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历代诗歌选》: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36-137
[3]《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81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