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课程 教材 教法》2020年11月   作者:靳桂荣
[导读]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地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综合素质便体现于历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山东省宁阳县复圣中学  靳桂荣

摘要: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地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综合素质便体现于历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然而,目前的初中历史课程偏重于学科能力的培养,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因此,本文从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出发,明确传统文化与初中历史的联系,寻找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策略方法,以此来提高初中生的历史学科综合素质。
关键字:初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教学
         引言: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传承了五千年.一部完整的中国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沉淀了丰富的内涵与价值。作为一名当代中国人,我们有义务承载先祖保留下的文化,自觉内省,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点滴体现;同时,中国如果想要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一定要发扬自身的文化特色,凭借文化的崛起去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老师,一定要在日常历史教学中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历史中体验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更好地了解历史。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开设历史课的目的很明确:让学生从“时间轴”上了解中国以及世界的发展、变化,增强他们的学识及知识素养。然而,当前的社会教育大环境,却变相阻碍历史教学的正常开展。
        首先,当前的教育主要对学生要求“高分数”,因为分数才是学生的命根,而这与高素质、全面化发展的教育目标相违背。其次,初中主要还是以升学作为学生的主要目标,这无可厚非,但是学生之间的竞争将历史教学逐渐偏向于学科能力,并没有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此外,由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偏重于学生的学科能力,导致教师并不会过多的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最后,初中历史教学课堂过于强调优质高效,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课堂的内涵,使得“苍白”的历史课本无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活性”。
综上所述,在初中的历史课中,必须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进课程教学,以此来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学生在历史方面的综合素养。
        二、传统文化与初中历史的联系
        在实际的社会发展之中,历史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没有渗透传统文化的历史课,仅仅只是在用直白的语言叙述历史,不够丰富,更没有内涵;没有历史知识“陪伴”的传统文化便会缺乏真实性,同样缺少内涵。同时,由于我国的历史发展时期很长,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国历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如果教师要帮助学生学好中国历史,就一定要将历史相关的传统文化渗透其中。
        基于对上述历史教学理念的认同,教师不仅要从传统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方式入手,还要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方面,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融合;还要以传统文化为依托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素养,同时学生在更高水平的知识素养下更好地体会、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达到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策略方法
        (一)在历史教学中深入认识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历史,可以说:历史是文化的另一种体现方式,它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各有内涵。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对不同时期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寻找与之相联系的传统文化内容。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引出相关的传统文化,以此来引导学生对历史、文化进行融合讨论,提升他们对于历史的情感体验,从而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更浓厚的兴趣。
        此外,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唯物主义观点论,并且在之后体系化的课程之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营造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因此,在实际的教师一定要让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到其文化本质,丰富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二)注重历史知识的启发、延伸与结合
        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教材中并没有相关的专题进行统一教授,同时,初中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内容的概念、内涵认知不清晰,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教师以课本的内容为基础,向传统文化方向进行拓展教学。
        例如,在“活字印刷”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讲授课本相关知识,更应该对这件悠久的文化事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探究为什么活字印刷可以成为中国的古代发明,而不是国外的。
        (三)从实际生活出发,帮助学生在现实中感受历史传统
        许多当代的初中生对于历史是非常感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善加利用学生的兴趣,对于他们今后的历史学习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深究学生对于历史感兴趣的原因发现,他们大部分兴趣来源于历史故事、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而对历史的抽象内容以及具有一定理解难度的知识兴趣不足。综上,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抽象化的历史内容具象化,特别是将其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系,让学生从现实中感受历史,学习历史。例如,在分析古代的道家思想时,可以运用现在社会存在的“面子工程”、“环境治理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都是违背了道家所秉持的“无为而治”思想;此外,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各类矛盾、冲突需要解决方法,教师可以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天人合一”、“悠然宁静”、“返璞归真”的思想进行解读,同时这也是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理念。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及向往。
        (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
        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有助于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具体而言,教师可利用教材相关历史事件,选择具有启示性的人物,例如司马迁、管仲等,加强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三观”,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并将它继续传承下去。
        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不能用基本简单的历史书来概括总结。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需要以历史课本为基础,探索传统文化与历史的关联,将历史传统文化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认知、整合直至达到真正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王娅琳.初中历史课程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20(14):63-64.
[2]李建英.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融合[J].教育革新,2020(03):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