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经典名著阅读有效形式的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课程 教材 教法》2020年11月   作者:孙爱群
[导读] 在初中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

福建省宁化第三实验学校福建宁化  孙爱群   365400

摘要:在初中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学生对文章的阅读面增多,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随之提升,有利于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在阅读理解的做题过程中,更好的去梳理文章的线路,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能够为学生积累知识碎片,促使我国语文教学水平的显著提升。
关键词:经典文章;语文教学;名著阅读;文化素质
        初中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提高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广泛阅读各类的经典书籍。通过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范围和兴趣,更好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阅读计划。近几年国学热不断发展,中考试卷中名著阅读试题所占分值越来越大。为此,针对初中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也是初中教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针对初中名著阅读的开展形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形式和方法,促进我国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统编版教材对经典名著阅读的促进作用
        作用一,在整册教材中的位置提前。这就是在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对名著导读部分更加重视。以前的教材版本,例如人教版教材中名著导读部分一般处于整本书的后部,经常被咱们教师和学生忽视,往往一带而过甚至连读都不读。“部编版”中把这个板块的位置移到了第三、第六单元之,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内容,在备课时要更加认真。
        作用二,增设了“阅读指导”的栏目。这个栏目结合所推荐的名著的体裁和背景等特点为学生提供适合的阅读方式。对名著分析时,改变了以往那种“赏析体”的写作手法,注重“一书一法”,在每个名著原文后,都会推荐一种适合本文的读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对这个板块的教学,来引导学生养成有侧重性的阅读方式,从而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作用三,制定了“专题探究”活动。我们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把这个板块,作为留给学生的阅读任务,来促进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增加他们的阅读量。
        二、初中经典名著阅读有效形式的实践
        1.利用电子媒介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探究式学习
        电子媒介虽然对传统的阅读造成了冲击,但是其存在不一定是坏处,教师应当针对自己的教学经验更好的去运用现代化技术,促进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理解。通过电子媒介能够让学生清晰直观的了解到经典阅读,通过电影、动画、广播等形式能够帮助学生调动对知识的探索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目前,我国许多名著都已经拍成了影视剧动画片,教师可以利用阅读课程进行播放经典名著影视片段,例如: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阅读《西游记》,学习其中的知识时。就可以通过播放与《西游记》相关的动画片或者歌曲,更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严把质量关,对一些与《西游记》毫无关联的电子媒介应当适当的屏蔽,如《西游降魔篇》、《大话西游》等影视作品。避免这些电子媒介,对学生阅读名著产生误导。
        2.观看影视作品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多媒体教学方式也逐渐被学生所接受。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名著作品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文章中的文化历史和地域特色,了解当时那个年代的风土人情,有助于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然而,长期的阅读可能会让学生产生疲惫和枯燥感,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当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例如:教师在阅读课中让学生学习《简?爱》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夏洛蒂?勃朗特的电影,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避免学生产生负面的阅读情绪。教师引导学生所观看的电影必须符合原著的内容走向,确保改编情节与原著出入不大,避免向学生播放一些具有争议性的电影。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性,让学生能够在阅读课后挑选适合自己的经典名著改编影视作品进行观看,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3.重视阅读方式和内容,升华学生的情感
        许多初中生不懂得如何正确进行经典名著的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名著所指时期的智慧和精髓。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技巧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更快找到名著中的精髓所在,而不是大体的浏览文章,结果却是毫无收获。教师应当重视阅读方式和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发现文章中蕴含的文化和思想,努力与学生进行交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方法的调整,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更好的提升。例如:教师应当从名著的背景、作者出发,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作品所要表达内容。在《西游记》名著中以唐代玄奘西行的故事进行改编,体现唐朝佛教盛行。佛教的智慧结晶“真经”是由印度传入到唐代,整部小说宗教意味较浓。通过主线的贯通,让学生能够感受名著的文化底蕴。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书中的关键人物和细节,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在《红楼梦》教学中,林黛玉进京是由于令母逝世,被迫进贾府,这就有了后来的“金玉良缘”的悲剧。林黛玉的父亲去世后,她就成为贾府的一份子,要在宗法制的家属中进行生活,无法真正的独立,反映了封建时代女性的从属地位。
        总而言之,教师在开展阅读课时,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情景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经典文章的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名著阅读方法,促进语文水平的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闫玉荣.《西游记》从小说到电视剧改编中的传播机制探析[J].东南传播,20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