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课程 教材 教法》2020年11月   作者:陈爱双
[导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温州市瓯海区外国语学校  陈爱双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中,教师通过基于文本的阅读教学向学生解释语文知识,从而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应用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责任。本文试图从小学阅读的年级阶段入手,在课堂有效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策略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阅读作为语文课程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语言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起步阶段,学习成果的好坏对于学生往后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对阅读教学方式的研究及改进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进行高段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更是应当注重相应策略的研究,以使得小学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提升阅读水平及语言文学素养。一、培养阅读兴趣,促进主动阅读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看,不爱语文的那部分学生,大都不爱阅读,甚至惧怕阅读.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对学生阅读效率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在阅读时,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学生,阅读的完成目标是不一样的。如《小桥流水人家》一文,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要求其能口头叙述家乡的美,而对基础扎实的学生则要求其能在阅读时更深层次的挖掘,且能有条理地分析出文意。
        二、营造良好的语文阅读气氛
        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高度重视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他们应该注意限制教学时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阅读时间不够,所以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应该布置预习作业,引导小学生形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其次,在阅读时做笔记。阅读不仅是一个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解知识的过程。学生应该记录他们在阅读时的感受和体会,这对于提高他们的中文素养有很大帮助。在语文阅读中,当遇到好的句子和段落时,小学生也应该把它们提取出来并应用到语文写作中,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阅读作品中,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自然会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思考。因此,在语文阅读中,语文教师应注意引导小学生阅读作品的内涵,从各个层面欣赏作品,防止片面阅读,造成对作品的偏颇理解,小学生应深入欣赏,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轻松的阅读氛围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热情,有助于小学生深刻理解阅读的魅力,也有助于实现阅读对自身的多重影响。此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也可以每周选择一节课作为语文阅读课,这不仅能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也能让大多数小学生积极分享他们的阅读经验,从而更好地提高小学生在活跃课堂气氛中的阅读能力。
        三、加强课堂引导,丰富阅读体验
        学生需要教师指导其阅读,以此完成更好的阅读体验,否则,一味放任学生自学,只会与教学目标相去甚远,学生彻底陷入混乱状态,不知道阅读的重点在哪里,不知道阅读的要义在何处。


以《梅花魂》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重点提出老人的三次流泪,让学生思考老人流泪的原因,表达了老人什么样的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梅花的象征意义”“老人的三次落泪”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梅花坚贞不屈的气节,同时课文寄托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在阅读中,通过问题引申出本文主旨。如此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感受文章深意。此时,教师可以督促学生用笔将自己的感触写下来,一方面可以加深印象,对课文掌握更全面,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经历提问、讨论、作答这一过程后,学生对阅读的恐惧会降低,发现阅读是有技巧的,因此,在阅读时,对学生不了解的内容教师应提醒其重点注意,在之后的阅读中,反复思考,在文中找到答案,形成阅读习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四、联系生活实践,提高感知能力
        阅读不只是简单的理解文意,新课改对阅读的功能做了补充,要在阅读中得到美的体验。读书就是与作者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通过字里行间传达出来,而读者在阅读时能否有所感受,与读者自身的生活经验相关。小学高段学生对生活已有一定的感悟,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体会作者表达的内涵,逐渐培养其感知能力。例如,《我最好的老师》一文,怀特老师用零分试卷让学生明白,不要完全相信书本,要有质疑精神,很多学生都有类似的经历,对教师讲解的知识点虽有疑惑,却选择相信老师,这与文中怀特老师的做法形成一个对比。通过生活经验的对比,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提升学生阅读水平。
        五、培养阅读习惯,倡导自主阅读
        小学高段的学生已经有一些阅读经验,这时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教学的重点。对高段的学生而言,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已经无法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课下的自主阅读是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一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例如,学习《毛主席在花山》一课,文中生字词较多,如“碾”“簸箕”“沏”“舀”“笤”,在教学前引导学生自主预习了解背景知识、预习生字、理清文意。二是培养学生提问积累的习惯。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要善于提问、积极提问,同时要注意点滴的积累,学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修辞应用、生字词等记录下来,不仅可以提升阅读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里面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作者用过“到”“过”“入”“满”等字,最终选择了“绿”字,作者为何选“绿”而不用其他字,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也可以积累佳句用于写作。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小学语文的阅读质量,我们应该积极转变阅读观念和阅读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训练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他们的思维,让小学生在阅读的海洋中自由飞翔,真正实现阅读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过兵.培养学生学会阅读的有效方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5(3)
[2]刘文新.知读而读当读则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7)
[3]李倩.浅谈整体性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的理解[J].科技展望,201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