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数学过程 提升心理素养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课程 教材 教法》2020年11月   作者:吴昌言
[导读] 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一个人的素质,侧重于表达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形成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平阳县昆阳镇第五小学 吴昌言

摘要: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一个人的素质,侧重于表达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形成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故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促进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优化;提升;心理素养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开始系统接受教育、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学习开始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其社会关系开始趋于复杂多样。因此,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社会适应等都在迅速发展。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调查了许许多多名人后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一个人的素质,侧重于表达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形成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故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促进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皮亚杰认为小学生在认知方面,其思维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这是思维过程中的质变。其次,从小学生本身的心理特点来看,在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由于自我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小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开始从对自己的外在行为的认识、评价转为对自己内在品质的评价,其个性和社会性有了新的发展。故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素质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结合张大均教授提出的的心理素质结构要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心理素养的提升:
        一、人文课堂,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适应性
        低年级的学生从以家庭生活为主的幼儿到以学校学习生活为主的学生,其心理发展变化是非常大的。他们需要学习和适应学校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关系。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形象,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这些人物形象,能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1、巧用故事激励,提升小学生的耐挫力。
        低年级的学生面对学习上的难题习惯于求助他人。学生很喜欢读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故事里的爷爷是智慧的化身,面对新问题,不断提出解决方案。智慧的爷爷成了孩子们心中的榜样,每次遇到困难时,我们都会把“爷爷一定有办法”来激励学生,学生从中受到积极的影响,在困难 面前积极探索,迎难而上。
        2、巧借故事滋养,调适小学生的情绪。
        一个学生每天就是一个行走的情绪包。有的学生天性开朗、乐观;有的学生一有不顺就愁眉苦脸,甚至一蹶不振;还有的遇到难题就独自一人潸然落泪。这些要靠老师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这些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眼中的影响。
        二、活力课堂,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学生来说,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内心的需求是多角度,多层次的。


一节有活力的课堂,关注生命的本真特点,把教育提升到生命层次,学生的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课堂,成为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
        1、一题多变,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教师通过精心设置一系列的变式情景问题,让学生抓住数学问题的某些细节,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有价值的东西,从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实践经验出发,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构建,提炼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探寻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内驱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题多变”的变式题组,带领学生远离重复、单调的题海战术,沿着步步登高的思维阶梯训练方式,挑战自己的数学思维极限,不断提高解题水平,激发学习兴趣。
        2、艺术欣赏,激活学生的人文情怀。
        我国著名教育家、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人有特有的人性,人还有人特有的灵性,更有人性与灵性交融而升华成的精神境界。人性的开发与培育,主要靠人文教育;灵性的开发与培育,既要靠科学教育,也要靠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艺术熏陶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同样可以优化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渗透人文教育。
        3、小组合作,激活小学生的社交能力。
        “合作,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每一个个体。”小学生在进入学校学习的过程,就将是被逐步社会化的过程。维果茨基在他的社会互动理论中认为,学生智力和发展的产生来源于社会活动中与他人的交往,个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与性状都可追溯到社会活动中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去。
        构建社会互动理论的基本形式有合作、冲突、竞争、分享等。学生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不同,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新的认识。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增进教学的效率,还能促进学生与他人在交往中学会理解、移情、帮助、倾听、关怀等能力。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目标是造就批判性思维的头脑、敢于验证问题的头脑,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头脑;是培养有创造力、有发现和发明能力的人,而不是只懂得单纯地重复上几代人的工作的人。”这也是我们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下,促进小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目标。我们要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要培养身心健康的接班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深化课程改革的理念,以课堂为阵地,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的素养为主要目标,改良教学方法,改变教育理念,改进育人策略,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素养。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创设启发引导、主动探索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人;营造温暖开放、创新包容的育人环境,让学生成为美好明天的主宰者和创造者。
参考文献:
1、张文质等.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曹正善.有效课堂教学交往特征探析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01
3、巴洛赫.合作课堂—让学习充满活力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