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作业设计 让数学绽放精彩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课程 教材 教法》2020年11月   作者:苏小荣
[导读] 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

平阳县昆阳镇第五小学 苏小荣

摘要: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作业应该体现丰富多彩、综合性强的特点,应体现因人而异的弹性化和培养兴趣的人性化,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给学生思维更大的发展空间,不断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关键词:数学作业;设计;精彩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新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更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每一次作业都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
        一、变“乏味”为“趣味”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一个最活跃的因素,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消磨智慧的“苦役”。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置的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与画画、游戏、制作、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开发活动巧妙联系,使之符合小学生好动和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
        1.游戏式作业
        小学生天真活泼特别爱做游戏。学生在游戏中边玩边学,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游戏式作业将所学的知识蕴涵于游戏中,是学生最喜欢的数学作业。
        2.情境式作业
        所谓情境,就是为了达到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营造的学习氛围。小学生一般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
        3.绘画式作业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苏霍姆林斯基语)针对这一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计一些绘画式作业,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所学的知识。
        二、变“被动”为“主动”
        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作业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机会,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1.“自助餐”式作业
        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现象往往无法顾及个层次学生的认知要求,桎梏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业难度太大,就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难度适中,学生就会表现较强的主动性,信心百倍的完成作业。
        2.“导演”式作业
        传统教学中,都是教师设计好习题让学生完成,形式能够被动应付,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实践证明,学生对自己“创造”出的习题更感兴趣,练习也更投入、主动。
        三、变“独立”为“合作”
        新教材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


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打破传统作业“独立作战”的形式,变个体型为合作型,采用互动协作原则,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相互切磋,共同合作完成作业。
        1.亲情型作业
        如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后,教师让学生在家里与家长玩扑克牌游戏,边玩边计算两人手中扑克牌包含的数字的和与差。学了“高矮”后,让学生与爸爸妈妈比高矮,并用“谁比谁……”说一句话。在这种具有亲情的环境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发展。
        2.友情型作业
        小课题研究、做社会调查、办手抄报之类的作业都离不开学生间的合作,有的甚至需要一段时间的合作,为完成这一类的作业,学生能够既分工,又有合作,大家出谋划策,彼此信任,互相帮助,在互助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
        四、变“封闭”为“开放”
        树立大教育观,走出封闭狭隘的课堂,努力打破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拓展学生作业的空间,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生活,使作业成为学生生活的“向导”;引向家庭,引向社会,与社会活动“接轨”。
        1.操作实践性作业
        操作实践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往往处于具体形象阶段,还不具备完全依靠推理等纯抽象的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学习一些抽象的规律性的数学知识,还需要借助必要的操作活动。
         2.调查式作业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能停留在只要掌握课外知识的层面上,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我们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课外,拓宽知识来源,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3.课题式作业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可以用“小课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然后指导学生把自己探索的过程记录下来。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教师要以发挥学生自主潜能为出发点精心设计作业,变机械重复为灵活多变,变单一的知识为知、能、创的综合训练,变为完成任务而不得不为之的苦涩为在探索与创新中品尝成功的喜悦。给学生一片崭新的辽阔的发展空间,放飞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作业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课堂学习效果。让我们逐步将书面练习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将课本作业与实践性作业相结合,将知识性作业与创造性作业相结合……,进而逐步实现小学数学作业方式的多样化,让更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正用他们的智慧营造出一道道绚丽多彩的数学作业风景线。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大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实践运用中张开智慧的翅膀,使数学作业成为他们放飞潜能的天空,从而赋予数学作业生命的色彩,让数学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创新学习探究》刘品一主编    教育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