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邢晶靖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第8期   作者:邢晶靖
[导读] 新课改针对中小学各学科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层面做出了全新的要求,以求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

库车市实验中学  邢晶靖   邮编842000

摘要:新课改针对中小学各学科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层面做出了全新的要求,求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在此背景下,初中语文教育也逐渐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转而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此,本文以初中语文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学习新课改的思想要旨,合相关教学经验讨论教师实施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具体策略,以便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多元化;方法
        初中语文作为主修科目对巩固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鉴于语文学科的独特价值,也为执行新课改与语文新课标的教育方针,教师必须努力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这有利于拓宽授课形式、提高讲课效率。对此,教师应当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从创设情境、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以及制造丰富的课堂活动等途径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1.创设课堂情景,使语文课堂充满文学气息
        情境教学法旨在让教师营造带有鲜明的情绪化色彩、富有生活气息的课堂场景,这一方式能够渲染课堂的教学氛围,拉近了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使得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学习体会。而教师在语文课中施行情境法的话,将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性意识,为学生感悟生活、酝酿主观化的思绪提供了契机。
        其一,教师可以运用图片展示的方式创设情境,这便于学生更加直观地欣赏课文内容,使得教学方式更为形象,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比方说《中国石拱桥》一文,它讲述了石拱桥的建筑历史、形状、设计特征、结构以及影响等内容,其中简要提及了卢沟桥,这是叙述石拱桥的典型例子。因此,教师不妨在课前寻找一些与卢沟桥相关的图片,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观看,以便于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中国石拱桥的整体形象,打破了时空的局限,虽未亲临卢沟桥,却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观赏场景中,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作者对石拱桥的刻画。
        其二,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的方式创设情境,这有利于渲染语文课的氛围,使得整个课堂充满文艺气息,从而酝酿学生的情绪。比方说《云南的歌会》一文,它讲述了云南山民对唱、传唱民歌的场景,流露了浓厚的地域性色彩,彰显了云南山野的风俗民情,具有文化意蕴。对此,教师不妨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绣荷包》、《左脚舞》等民歌,这些歌谣同样能够代表云南的风土民情,切合了课文所描述的歌唱景象,这有利于在课堂中营造出审美意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欣赏云南歌谣的欲望,达到与作者心有灵犀的境界。



        2.普及传统文化,使语文课充满文化气息
        与其它学科所不同的是,语文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也肩负着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使命。不仅如此,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的行为不失为开拓授课方式的一种有效策略,它能够充分发挥语文的学科价值。首先,教师应当在讲授课文时尽量阐述相关的中国文化现象,比方说《苏州园林》一文,它是对中国园林景致的概括性描述,说到了假山、池沼、裁种、修剪、花墙、廊子以及门面等众多内容,仿佛勾勒了一幅容纳万千景象的国画。按照中国艺术的实际状况来看,园林与山水画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园林即为山水画立体化的展现方式,体现了国画在布局章法、立意造境以及笔法等方面的艺术追求。对此,教师应当在课文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述与园林与山水画创作技法相关的文化艺术,以便于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增加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了解。其次,教师也要向学生讲述语文课文背后所蕴含的思想精神,以达到培养学生情操的目的。尤其是古诗词,它们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蕴藏了崇高的文明,故教师应当在讲课时充分挖掘其中的精髓。比方说文天祥所作的《过零丁洋》,集中抒发了作者一腔浓厚的爱国之心,表达了他视死如归的决心。对此,教师不妨向学生传播古代的忠义理念,让学生传承古人的伟大情怀,以此健全学生的人格。
        3.开展课堂活动,让语文课更加灵动
        语文课本身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抒发情感、表达自我意见的机会,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个性,故教师应当把握好语文学科的价值,在课堂上制造丰富的课堂活动,以便于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带给他们的快乐。比方说教师可以设置朗读比赛的环节,与学生分别朗读课文,在比较的过程中相互借鉴对方的优势,或者取长补短。尤其对古诗文来说,课堂朗读的环节显得十分有必要,它有助于提高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增强学生的古文功底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以《骆驼祥子》为例,它是学生必读的名著,故要求学生充分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对此,教师不妨让学生分别扮演祥子、虎妞、小福子等角色,这种方式为语文课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最重要的是,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诠释了语文教育的真谛。
        总结:初中语文作为主修科目不仅在中考中占据核心地位,更能够培养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塑造学生的人格,这时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的政策,故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语文教育。不仅如此,教师更应当深入学习新课改的思想精髓,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寻求更适宜的学习方法,以便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叶聪奇.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考试周刊,2020,(80):41-42.
[2]叶翀.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读与写,2020,17(23):1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