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生物教材的二次开发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第8期   作者:李晓曼
[导读] 教材的二次开发是依据《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教材进行增减、替换、调序、整合、加深和拓展教材的内涵与外延,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安徽省淮北市铁佛中心学校  李晓曼

摘要:教材的二次开发是依据《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教材进行增减、替换、调序、整合、加深和拓展教材的内涵与外延,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关键词:学生,学习需求,二次开发,生物教材
        引言: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学习需求的满足是教材二次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新的课程标准,以先进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妥善处理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学习期望、课程要求之间的关系,主动驾驭教材,灵活运用教材,从而对教材进行增减、替换、调序、整合、加深和拓展教材的内涵与外延,从而实现教材服务于教育的功能最大化。
        一、以学生为主体,增减教材教学内容。
        现行的生物教材是基于《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订版编写的,虽然新课标教材在编写时删除了大量繁、难、偏、旧的内容,但教材更新速度要远远滞后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教材二次开发时,需要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为参考对教学内容进行“过滤”,减少相对于学生认知水平过易内容的讲解;增加过难内容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的适当延伸。如:北师大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23章“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概述”的内容,在七年级的教材中已经有了解性的学习,因此,可对此教学内容进行过滤和删减。通过增减让教材主题更突出,内容更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以学生为主体,整合教材教学内容。
        教材二次开发时,应深入分析教材内在的逻辑结构体系、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然后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使教材真正用于教学,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发挥最大价值。如:北师大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4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材中将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分开介绍,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教学中可以将“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第一节)”和“生物体的器官、系统(第二节)”进行重新整合。考虑到为了突显“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个重要概念,教学时先统一介绍“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再介绍“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最后让学生对比动植物体结构层次的不同。教材二次开发后,优化了知识的演绎和生成的逻辑顺序,使知识之间更具有逻辑性和整体性,同时培养学生的构建意识,为学生以后能够自主构建概念图打下基础。
        三、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材教学情境。
        生物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学中要以学生的生活体验选择教学情景,将知识融入情景之中,这样可以拉近教材与生活、教材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营造探索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生物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培养实践应用意识。如果教材中的知识情境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学生生活体验不强,那么将会降低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更合适的呈现方式或呈现载体,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改编和替换。



        1.优化教材的呈现方式
        生物教材用大量的文字和图片呈现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生物情景推理过程,仅用语言描述和图片展示来模拟,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知识联系,从而教学效果不好。由于现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少,导致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差距大,学生缺乏有效感悟。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学校教学设备的完善,教材二次开发时,可将生物教材内容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并传递给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一些难以观察和操作的生物现象。北师大版生物教材“血液循环”,学生对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理解难度较大,因此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模拟动画,动态呈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气体交换过程从而突破教材难点,极大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网络可以访问世界各地的生物资源,通过信息共享、交流、反馈等方式,为师生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台展示学生的活动成果和教师的演示实验现象。在展示台上可以直接进行实验,通过视频摄像头将实验清晰逼真地显示在投影屏幕上,让每一个学生清楚的观察到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教材二次开发后,使教材更具有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可重复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2.优化教材的呈现载体
        地方生物最大的特色是贴近生活。在农村的学校更具有优势,如田野、树林、草地、池塘、河流等,都为学生学习生物学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新课程特别强调对校外课程资源的发掘和利用,所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发动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进社会进行观察和调查研究,充分利用本地的生物资源。教材二次开发时,要以学生家乡的生活环境、自然条件、风土民情以及身边的生物事件作为教材知识的载体,拉近生物学与学生的距离。如:北师大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23章“生态系统的概述(第二节)”,让学生以本地身边的生态系统作为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如:一片农田生、一个池塘、一条河、一个城镇、学校的一座花园等,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从而拉近生物学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教材二次开发后,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四、以学生为主体,提高教材内容的可参与性。
        教材二次开发时,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尽可能的将教材内容作问题化、活动化处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行为能力和思维品质。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探究性活动,但教材对实验条件要求高、难度大,学生的可操作性不强,导致教学效果差。通过教材二次开发,在同原理的情况下,将课本活动简单化或生活化,降低活动难度,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如:让学生以萝卜为材料,根据生活实践来理解细胞吸水或失水的条件;让学生通过培育蒜苗和蒜黄,探究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让同学通过种一株玉米、一株豆子,了解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萌发、幼苗的发育、植物的生活史等。教材二次开发后,让教材内容变得更生动、多样、有吸引力,使学生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