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以小学语文三年级课程为例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9期   作者:程雨敏
[导读] 阅读是语文课程重要“成员”之一,也是学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做好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关系着师生的切身利益,但如何漂亮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成为了教育界探究的话题,由此诞生了诸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

        程雨敏
        广西省玉林市玉州区第一实验小学      537000
        摘要:阅读是语文课程重要“成员”之一,也是学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做好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关系着师生的切身利益,但如何漂亮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成为了教育界探究的话题,由此诞生了诸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为教师同仁们提供了新的教学用具,但这些理念和方式很少涉及“读”,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究了阅读中涉及的读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法;三年级课程
        其实,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读”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各个阶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由此可知读的重要性。基于此,笔者发挥了教师素养,进行了积极探索并认为朗读、默读和诵读这三种阅读方式较为有效,具体如下所示:
        一、情境朗读
        所谓朗读就是将书本上无声的文字转变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重视朗读的价值,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很好的证明。这是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调动人体的各种器官:能调动眼睛,让其注意力集中到文字上;能调动耳朵,让其辨识朗读的正确性;能调动嘴巴,让其发声读,锻炼表达能力;还能调动人的心,专心致志,因此朗读成为了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如,在学习《荷花》这篇文章时,笔者就制定了一系列朗读活动,有课前五分钟朗读,目的是让学生预习文本,熟悉文章内容;师生齐读环节,由教师纠正错误读音,进行准确断句;学生自读活动,这个活动花费的时间较长,给足了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其深入文本,反复朗读,直至透过文字与作者达成共识,进入作者描绘的情境中——化身为荷花,随风摇曳。再如,学到《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内容时,文章语句优美,景色秀丽,让人身心愉悦,但很多学生没有机会前往当地领略这美好的自然风光,此时大家就可以借助朗读这一方式,调动所有的器官,用心感受文字做呈现出来的景象,实现情感共鸣。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认为朗读法效果显著,因为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进入到文本设计的情境中,跟随作者的思路欣赏文章,透过文字探寻文章的主旨,从而深化理解,提升阅读能力。
        二、静心默读
        默读也是阅读方式的一种,即不出声,在心中默默地读,侧重于阅读的速度。三年级进入了小学课程的中段,能力和思维有所提升,因此要学习的知识难度加大,要掌握的方法更加多样,默读恰好符合这一需求,为此笔者将默读引进了语文阅读教学中。


        默读对学生要求较高,要从轻声朗读开始,逐渐无声,在此过程中还要提升阅读的速度,有利于保持环境的安静,便于集中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也不易疲劳,持久性更强。如,在学习《陶罐与铁罐》这一课内容时,笔者就要求学生不出声阅读,且时间为十分钟,一开始大家还不太习惯,有时候会发出声音,打扰到其他学生,引发了其他学生的不满,也间接地养成了学生默读的习惯。结果表明,默读效果显著:大家不仅知道了陶罐与铁罐的形象特点,还了解了故事想要表达的主旨,且速度较快,根本没有花费十分钟。有了这次的成功经历,笔者还将此种阅读法用到了其他的方面,如课外阅读课上、查资料、读信件上,让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认为默读法适合三年级学生,因此借助文本实施了此种阅读法,效果显著,值得肯定。
        三、理解诵读
        诵读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可以增强学生语感,提升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还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新课改提倡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即便是在诵读中,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阅读体会,这样才能凸显素质教育的本质。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诵读主要是要解决背诵问题。一提及背诵就让学生头大,究其原因就是不理解文章,不知道文章的内在逻辑与行文脉络,因此总会出现背错、背乱和背不下来的问题,为此笔者将诵读放到了显要的位置上,以期学生在读中品出文章的美,感受文章的情。
        如,在学习《惠崇春江晚景》这首古诗时,准确地背诵全文是教学目标之一,但笔者并没有强制学生背诵,只是让学生去诵读,领略韵律之妙、造词用句之美。渐渐地,大家熟悉了文本内容,想要了解诗歌的内涵,也期待着能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提升作文水平,由此发挥了诵读的价值。就这样在一次次的诵读中,学生完成了背诵任务。其实,诵读的好处不在于短期的积累,而在于长期的理解,这是因为只有了解作者的用词用句、文章结构特点,明白文章的匠心所在、经典所在,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记得更牢,用的更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将诵读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上并发挥了其价值,此外,教师还认为在理解中实现诵读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值得学习借鉴。
        综上,读的方法有很多,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用具的同时也造成了教师新的困惑,为此笔者提出了朗读、默读、诵读这三种阅读方式,以期能通过朗读将无声文字具象化,通过默读提升学生阅读速度,通过背诵加强对美文经典的理解记忆,最终做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群.语文语感核心与诵读教学[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05).
        [2]卜岩,宋燕妮.在诵读中培养语感[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