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语文分层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9期   作者:刘怡菲
[导读] 分层阅读模式更加强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来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设计不同的阅读目标和任务
        刘怡菲
        广东省惠州市惠港中学  516007
        
        摘要:分层阅读模式更加强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来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设计不同的阅读目标和任务,并展开不同的课堂评价,最终将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为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笔者基于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文本提出了以下几点初中语文分层阅读教学的策略,希望能够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稳定地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分层阅读;教学策略
        目前,大部分教师依旧采取以往死板、独断、专制的教学模式,一味地运用同一种方法来对待班内所有的学生,忽略了学生的个体体验和学习差异,导致过高的期望超出了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实际能力,统一的标准导致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从而阻碍了初中生的整体发展。为此,教师应该积极地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尽可能地照顾学生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使学生的阅读素养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一、分层阅读的实施原则
        1.差异性原则
        学生之间普遍存在者或大或小的差异,无论是语文基础、个人的学习能力,还是学生的学习心理都会呈现出或明显、或细微的差异。在实施分层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原有的认知水平,依据这种差异来制定不同的阅读目标,并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辅导,课上进行不同的评价,以此来促进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程度的发展。这一原则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与提升,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关键技能。
        2.整体性原则
        除了要照顾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发展之外,教师也要考虑到班内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在实施分层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整体出发,尽可能地将难点分散开来,在设置相应的问题时要兼顾到处于各个层次的学生,比如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专题式训练,便于学生继续向另一个高峰攀爬。这一原则还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与人沟通的空间与机会,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相互交流,逐步活化他们的思维,进一步激起他们内心的探究热情。
        3.梯度性原则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的知识,更包括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学习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和经年累月的培养。在实施分层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梯度性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向学生讲解某篇课文,因为学生对某个事物的认识也是循序渐进的,所以教学的具体内容必须要连贯,同时还要在学生的现有水平以及潜在水平之间发挥一个“台阶”、“阶梯”的作用,推动学生把问题的理解从浅层逐步引入深层。
        4.动态性原则
        分层阅读不应该是封闭式的一人独断、一人主导模式,而应该是开放的、动态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在教师的适时引领下,在灵活地教学方式的锻造之下,他们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学生不断变化的情况也就要求教师在实施分层阅读的过程中必须制定一种动态发展的教学目标,并使学生的层次保持一个变化、流动的状态。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划分层次时必须准确反映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并鼓励他们朝着更高的层次不断变化、不断提升。
        二、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实施分层阅读教学的策略
        1.备课分层,分层确定教学目标
        备课是实施分层阅读中不可或缺的首要任务,只有“知学生”、“知教材”,才能百战百胜。因此,教师要依据本班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合理地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可以将具有丰富的阅读知识、拓展能力较强的学生分为A层,将阅读面较宽、智力因素较好,但缺乏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分为B层,将成绩不合格,自觉性差,无法准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分为C层。此外,教师也要根据学生所处的层次来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凭借自己的努力来完成目标,最终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
        例如,在准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教师就依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差异来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对于基础较差的C层学生,要求他们熟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能够给陌生字词注音并释义,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阅读知识;对于基础较好但缺乏良好习惯的B层学生,要求他们在此基础上掌握课文的写作思路,尝试背诵写百草园的美景、雪地捕鸟的段落,帮助学生慢慢积累阅读知识,使他们朝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对于接受能力较强、拓展能力较高的A层学生,要求他们在B层的基础上,体会文中词语如“肥胖”、“高大”、“撒”、“拉”、“罩”的妙用,进一步体悟作者的感情,并模仿课文来描写一处景色或场景,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2.上课分层,分层设置课堂提问
        课堂是实施分层阅读中不容动摇的主要战场,分层阅读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对于初中生的阅读热情、阅读知识的习得以及阅读技能的形成起到了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准确掌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合理地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习得知识的问题情境,在提问中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否则会导致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消极现象,从而降低学生原有的学习热情。只有针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来分层设置课堂提问,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才能使初中生的思维也由浅至深,让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分层设置了以下不同难度的问题。基础性问题:“孔乙己自认为自己是什么人?为什么?”“孔乙己为人如何?”“孔乙己为什么挨打?”以此来检验C层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巩固性问题:“孔乙己为什么偷书?”“他为什么不选择偷其它东西而是偷书呢?”推动B层学生进一步剖析孔乙己的心理和性格。拓展性问题:“孔乙己一直不肯脱下长衫,为什么?”“最后长衫没有了,哪里去了?”“如果孔乙己生活在当今社会,又会怎样?”由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到对当今社会的思考,以此来发展A层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任务分层,分层设计阅读任务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布置“统一的”课堂任务,往往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如果阅读任务都以中等生的水平呈现出来,那么优等生的探索精神就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差等生的积极性也会被磨灭;如果以优等生的水平呈现,那么中等生和差等生又会“望洋兴叹”;如果以差等生的水平呈现,那么优等生和中等生就会失去了阅读的挑战和前进的热情。因此,为了能够充分地激发每个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分层设计课上的阅读任务,针对所学文本设计三类任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创新的空间与平台。
        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教师就设计了如下不同的阅读任务。基础性任务:1.给本文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2.把你喜欢的具有韵味的语句摘抄到笔记本上。这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达到的水平。综合性任务:1.分析第二段是如何写百草园的美景的?2.作者把这篇课文放在《朝花夕拾》中,想要向我们表达些什么?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实力来做任务,既可以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提高性任务:1.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表示性质、状态的词,分析其用法,然后模仿写一段话。2.收集三句关于鲁迅的名言,并阐释大致意思。以此来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的稳定提高。
        4.评价分层,分层进行课堂评价
        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针对学生对字形、词义、文本内涵的了解以及相关信息的把握如对深层情感的挖掘、对文章重要段落的评析、对篇章结构的了解程度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点拨和评价,教师千万不能只用一个标准来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和行为进行评价,否则会抑制他们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评价的标准要适当,对差等生要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使他们产生获得肯定的愉悦体验;对中等生要突出评价的上进性,使他们朝着更更高的方向努力;对优等生的要求则要高一些,进一步激发他们内部的潜能,从而全面地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要遵循分层教学的理念,充分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认知水平,“分层确定教学目标”、“分层设置课堂提问”、“分层设计阅读任务”和“分层进行课堂评价”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需求,充分地开掘每位学生内在的阅读潜能,让处于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小利,王建华.分层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中的应用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9(18):42-45.
        [2]沈舜兰.初中语文运用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7.
        [3]刀嘉愉.分层教学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