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红
广东省东莞市光明小学 523000
摘要:写话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而看图写话就是小学写话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形式。本文就根据精心选好插图,激发学生兴趣;掌握图画中心,正确把握特点;灵活运用绘本,进行续写训练三个方面,进行小学低段看图写话教学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低段;看图写话
写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是人们用文字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进行创作的重要过程,而其中的看图写话更是写话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写话教学中,教师却忽略了看图写话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写话时或是找不到灵感、或是东拼西凑、或是找不到思路。鉴于此,笔者就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小学低段的看图写话教学策略,希望能与各位教师共同成长与进步。
一、精心选好插图,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最主要的就是对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当学生具备一定的习作兴趣后,才能更好、更主动的参与到习作的学习中来。《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说道:“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些都说明了,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意义。兴趣是激发学生探究与学习的重要因素,然而看图写话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吸引学生的教学方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良好的进行小学低段的看图写话教学呢?笔者觉得,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精心选择适宜学生发展,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插图。
在看图写话的教学中,学生最先接触到的便是插图,所以这个图片就是学生接受到的最直观的东西,也是吸引学生最关键的因素。一副好的插图,既具有艺术的客观性,又具有深刻的含义,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好的图片,能够通过自身的色彩与美感,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发展。图片对于小学而言,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吸引眼球,所以在小学阶段的看图写话中,我们就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新颖、富有童趣、色彩鲜明、情感饱满的图片,让学生产生“不吐不快”的心理感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才会更加敏捷,语言也才能更流畅,如若再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就会瞬间打开创作之门,不断地涌现写话灵感。
二、掌握图画中心,正确把握特点
在引导学生进行图片观察时,一定要注意抓住重点,一幅图片和一篇文章一样有重点和次重点,图片往往都通过色彩、远近和大小等方面来表现。
所以在看图写话教学时,我们必须要先带领学生抓住图片的重点,对图中反映的事、人等作出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找出图片的中心和寓意。然后我们再从文章的写话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突出重点,分清主次,以及详略得当。
例如,在引导学生根据“节约用水”看图写话时,图片的内容是:“一个小男生用完水,水龙头没有关闭就走了,另一个女同学赶紧跨一步,把水龙头关上,然后旁边的老爷爷看到了给女同学竖起了大拇指。”从这个图片,我们就能分析出寓意是提倡节约用水。这个图片的中心很容易就能找出来,但有很多图片的中心比较困难,这就需要仔细观察图画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外貌和环境等方面,然后做认真的分析,这样才能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掌握图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三、灵活运用绘本,进行续写训练
绘本是一种以图画为主,并搭配文字,通过连贯的画面来表现内容的书籍。提到绘本,有些人还不太熟悉,但如果说图画书,相信大多数人都非常了解,其实绘本就是图画书。近几年来,绘本已开始广受欢迎,在许多阅读教学现场,绘本已悄无声息地成为赤手可热的阅读教材。因此,在小学阶段的写话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合理的借助绘本,以此来提升学生看图写话的能力。
《逃家小兔》和《晚安,月亮》这两本绘图作品是同一个作者创作的,所以这两本是结合起来精读的。小兔的调皮惹人喜爱,学生津津有味,并且在每一次小兔变身之后都会让他们猜测一下兔妈妈又会有怎样的变化。让学生在脑海里呈现“小兔逃,妈妈追”的画面,然后翻到下一页呈现结果,让学生自己发现不一样的惊喜,最后再试着角色扮演,体会小兔的情绪和兔妈妈的心情。后来在阅读《晚安,月亮》里,学生竟细致地发现与《逃家小兔》类似的画面,前后对比,发现异同,身临其境,最后在一切沉寂下来之后,安静地说“晚安”。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写话能力,笔者留了一个写话作业,让他们回家也找找,想想你还会对谁说晚安,把它写下来。后来经过再读与指导,学生二次呈现出来的阅读成果已能模仿诗歌的形式。如此一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写话能力。
总而言之,看图写话是对学生观察、想象、口语表达、书面表达等多种能力的训练。所以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看图写话对于小学生的重要作用,并能在教学中合理的运用看图写话进行教学,同时还能给与学生正确的引导,充分发挥学会自我探究与写话技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写话学生写话的困难现状,提升学生写话学习质量,进而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莉.谈如何有效进行小学低年级语文写话教学[J].才智,2016(15):19.
[2]刘俊国,邵广民,贾志红.小学语文低年级看图写话教学策略[J].文教资料,2017(19):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