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定边镇东园子小学 718699
摘要:备课即设计,简单的说,设计就是按一定的“计”来设立有关项目和有关程序。这个过程,就是研究。在这里看,“课”就是教学,“备”就是研究,因此所谓“备课”就是“研究教学”。
关键词:备课、研读课本、设计流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最初我的备课是苍白无力的,每次上公开课我都会提前几天准备,一份教案是改了又改,可有时结果却并不乐观。语文课究竟要怎样上,才算是一节成功的课?基于此问题,慢慢地我摸索出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有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可能很稚拙,也可能很粗浅,但它真实的记录了我几年来的成长足迹,凝聚了我的一些思考与探索,下面我将围绕“细节”就备课从以下四方面来谈一谈。
一、研读课标——细定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意义十分重大,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标中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在三个阶段中都是作为首目标出现的,但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每句的前两三个字,它们是不一样的。在第一学段中的“学习用”,它强调的是学生在这个学段中的一种“学”的状态;第二学段中“用”,是学生在初步具有这种能力的基础上,尝试着去用,它强调的是这个学段中学生必须要达到的一种能力;第三阶段中“能用”,则是学生在已经具备这种能力的基础上,能够将它熟练灵活地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并对它有了一种掌控的能力。
现在语文课标成了我的教学指南。如果你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就必须熟读课程标准、研究课程标准,对它做一个细定位。
二、解读教材——细分析
教材是我们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在解读教材上,我从三方面来做:
1.细读,悟语感。
我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备朗读,至少读三遍。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韵味,童话寓言要读出情趣,课文中的人物要读活,特别是对标点符号的“读”绝不能忽视,总之,要读出语感来。只有当我们自己朗读得声情并茂了,才可以让学生从我们的朗读里去感受、去理解,同时学生也会模仿你的朗读,通过自己读更好地去理解,谈感受。这样,我们不仅取得了指导朗读的发言权,而且还会让学生们更信服于你。
2.细研,抓关键。
在这里我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抓单元导读,定目标。先明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然后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再结合课标中的学段目标来确定我所教授的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步是抓课后提示,设主问。当学习目标确定之后,我会去从课后问题的提示中猎取适合我这一课的主问题。主问题确定之后,我会教给他们一种学习方法,而这个方法就是为解决主问题服务的。
第三步是抓关键词句,找重点。哪里是重点?哪些词、句是关键?我要求自己不但要逮得准,还得体会好、讲得出。重点的地方,我第一遍读的时候,就能逮住大部分,并做上记号。比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中,我将教学的内容放在了学习第一部分(1——4自然段),初步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第一遍读完,“冷极”、“下着雪”、“天快黑了”、“赤着脚”、“又冷又饿”、“不敢”、“打”、“灌”等词语,还有对小女孩赤脚走在街上的描写,蜷在墙角的描写,家人以及街上行人的描写,都被我圈划了出来。当我读了两三遍后,我就读懂了,作者就是想通过环境的恶劣、人情的淡漠、家人的冷漠三方面来突出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但这都只是字面上的理解,我还会去寻找这些文字背后的信息。比如文中有这样一句描写“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我会问孩子们,从“又冷又饿”你能想到什么词?(饥寒交迫)。句中“可怜的小女孩!”是谁说的?他想表达什么?来感受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我还会紧接着去问孩子们:从“饥寒交迫”再加上句子“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你又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此时的小女孩?(雪上加霜)所以,我认为真正的阅读能力就是能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
3.用童眼看教材。
我们要学着用儿童的眼光去解读教材,就是说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将自己当作一个儿童。这样你在解读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好奇的问题,沿着这些问题,你往往会有许多独到的发现,你会更容易走进孩子们的世界中去。
三、了解彼此——细思量
这里的“彼”是指学生,“此”是指我们自己,也就是在备课中我们要充分地备学生和备自己。
所谓备自己,有两层含义:一是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扬长避短,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我们在备课中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要将教学内容、学生、教师三者做到有机结合,和谐搭配,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样做:一是便于选择最佳设计方案,用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效果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二是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时,备有应急方案和挽救措施,不至于惊慌失措。其实备课是要讲究艺术的,我们要根据教材、学生和自己的特长来灵活地备。正所谓: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四、巧妙设计——细处理
当我把以上备完之后,剩下的就是设计教学流程了,教学流程的设计是我们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在我们解读教材、了解学生等基础上,进行规划课堂教学的活动。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活动它又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对细节的研究与雕琢。正是因为此,我们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中必须要处理好每一个细节,而我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中会特别关注,并做好如下细节处理:
1.导入:激发兴趣,营造气氛。
一出好戏有个动情的前奏曲,才能引人入胜,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导入的设计一定要有针对性,要针对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比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设计导入时(出示教案),考虑到学生对这个故事的熟悉,我就以一首由这个故事而创作的歌曲《火柴天堂》来引入,导出课题,这首略带忧伤的歌曲不仅会激发学生继续读文的兴趣,而且也为文章的学习打下了一个比较贴合的情感基调。
2.过渡语:干练激情,衔接无痕。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可见,教师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尤为重要。如果说教学环节是“骨架”,那么各环节中的过渡语就是“润滑剂”。而“润滑剂”中“润”的程度决定了课堂中过渡语“无痕”的效果。很多时候,我们把重头戏放在了“骨架”的组成上,却往往忽视了“润滑剂”的作用,当“骨架”间无“润滑剂”时,可想而知,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刺耳的声音呢。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过渡语不仅要干练准确,富有激情,而且要做到让每一个环节上的衔接不留痕迹。
3.板书:体现重点,简约精致。
板书是这一课重点的体现,在我看来,它就是这一课中的眼睛。设计时板书在体现重点的同时,书写也要起到示范作用,整体设计上尽量做到简约精致。
今日我能够准确的把握教材的能力、独具一格的设计能力、以及游刃有余的课堂应变能力都源于一节节的公开课,因此,同仁们不要畏惧任何一节公开课,每一节公开课“细理”、“细做”的背后有我们辛勤的汗水,但更多的是我们成长的“踪迹”和收获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徐敏. 对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拙见[J]. 文学教育(中), 2012(3):101-101.
[2]彭正阳. 我对语文教学的两点拙见[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