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法——以六年级教学内容为例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9期   作者:蓝贤斌
[导读] 语文在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学生来说,学习语文不仅仅是积累文化知识与生活常识的过程,更是学生不断提升个人素养的主要途径

        蓝贤斌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六小学     341400

        摘要:语文在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学生来说,学习语文不仅仅是积累文化知识与生活常识的过程,更是学生不断提升个人素养的主要途径,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教师必须肩负起教好语文的重任。但在实际情况中,很多教师却因为为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而导致教学效率偏低,教学效果不佳。那么教师应当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更加高效的开展教学工作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并根据个人教学经验以及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语文具有知识点琐碎且难以形成知识体系的学科特点,受此影响,很多学生产生了畏难心理,严重者产生了放弃语文学习的想法与行为。鉴于此,教师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由此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趣味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境、巧妙设质疑问三种方法去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联系现实生活以及引导学生思维,以此打造更加高效的语文教学活动,为语文教学工作增添生命力。
        一、开展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基础动力来源,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却没有给予学生学习兴趣足够的重视,也没有看到学生学习兴趣能够为教学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一味的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单向的向学生灌输知识。从短期效果来看,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帮助学生提升成绩的效果,但从长期发展上看,这种教学方法之中固有的弊端必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暴露无遗,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积极性产生难以逆转的消极影响。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执教《开国大典》一课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前,教师从互联网中下载1949年开国大典的视频与图片资料。在课堂上,教师展示这些教学材料,让学生对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初步的印象。此后,教师深入讲解课文,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将课文与教学资料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更深刻的印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有效的利用了学生对视频资料的兴趣,并通过兴趣迁移的方式,将学生的兴趣点迁移到教学内容本身,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联系现实生活
        语文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在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所体现。因此,教师想要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可以从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入手。在课堂上,教师创设一个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或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思考问题,以此帮助学生完成由书本知识到解决问题技能的转变过程。不仅如此,在情景教学模式下,学生会不自觉的形成以现实生活作为探索出发点、以现实生活作为思考问题的切入点的思维习惯,进而在现实生活与语文课堂之间大剑一座桥梁。
        例如,教师在执教《北京的春节》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现实生活中,自己的家庭为了迎接春节做了哪些准备,举办了哪些活动欢度春节。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绪便从课堂中回到了现实生活,从而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并说出当地春节习俗。此后,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解读课文,让学生将当地春节与北京春节之间习俗上的不同,促使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课文。不仅如此,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会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语文以及在语文知识中总结生活常识的方法。
        三、巧妙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思维
        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教师要使学生的成绩进一步提升,就需要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展开充分的思考,以此带动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让学生的思维行为与思维能力更好的对学生学习过程产生影响。通常来说,教师会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以此检测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并通过提问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学生作答的过程,便与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对应,因此,教师可以巧妙的利用课堂提问环节,有效的设置疑问,更好的引导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师在执教《两小儿辩日》一课的相关内容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能够概括全文的问题:“两小儿围绕太阳展开了怎样的辩论呢?”由于学生尚未学习课文内容便无从作答,此举是为了初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此后,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为学生翻译字词、课文大致内容,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便能够回答教师方才提出的问题。待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再次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两小儿之中,谁的观点更能够说服你呢?为什么?”此时,允许学生在课堂中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思维。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付出足够汗水,不断获取他人经验,完成自我更新,将他人的经验运用于自身的教学活动之中。
        参考文献:
        [1]李晓瑜.新课改下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甘肃教育,2018(17):98.
        [2]肖莉.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才智,2018(24):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