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9期   作者:胡秀女
[导读] 兴趣是学生进行知识积极学习的内因,是学生产生学习欲望的动力,是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语文阅读,不再是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开展。
        胡秀女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东坪镇萸江学校   413500
        摘要:兴趣是学生进行知识积极学习的内因,是学生产生学习欲望的动力,是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语文阅读,不再是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开展。作为新时代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才能让学生愉悦的进行课外阅读,快乐的接受知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学习兴趣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纵向推进,人们已经逐渐的认识到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而为了让使学生形成积极进行课外阅读的好习惯,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阅读活动,教师就需要重视对学生的态度引导。尤其是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系统性语文学习的初始阶段,从此时通过科学有序的教学策略实施,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爱上阅读阅读学习,养成进行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同时对于语文课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意义。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优化上对此展开深入分析探讨。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学生悦读渠道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现代新兴媒体的出现以及各类趣味学习APP的出现,给学生的阅读学习带来了更多的趣味性,同时也极大的拓宽了学生的阅读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
        1.在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相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各类有助于学生阅读学习的APP,让学生集中选择一到两种学习软件,将自己的阅读倾向输入到软件中,借助软件生成自己的兴趣书单,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打卡阅读。
        2.除了课外文本阅读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新型听书软件,在阅读时间不足时,可以将自己想要阅读的书籍进行记录,适时进行听书活动。
        3.教师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交互性,设置班级读书交流群,共同制订阅读计划,师生共同确定每天的阅读时间为1小时,在家长的帮助下,利用“钉钉”、“群里有事”及时公布自己的阅读情况和成果。
        通过丰富学生的这些悦读渠道,让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阅读,而是一个趣味的集体活动,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积极的兴趣,学生的阅读效率与效益也会获得相应的增强。          
        二、组织趣味阅读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对于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只是单靠学生在课下的自主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其学习注意力很难长时间的集中。

因此,为了切实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应学会积极组织阅读实践活动,将学生的课外阅读带入到主题阅读活动中,通过趣味的阅读实践活动开展,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展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进而更加乐读、好读。
        1.定期开展“阅读交流会”。在具体的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置课外图书角,鼓励学生将自己喜爱的图书放在图书角,然后定期举办阅读交流会,让学生在交流会中说明自己推荐的读物以及推荐的原因。在进行充分的互相交流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在阅读后与同伴分享读物中精彩的故事,或者是一起讨论读物中个性鲜明的人物。
        2.适时组织课堂表演活动。读完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课外书后,让学生将自己阅读到的趣味故事情节,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教师可以将视频通过微平台进行分享,增加学生阅读活动的趣味性。
        3.每期评出“书香少年”“书香家庭”,予以奖励。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每学期末,课外阅读单独立项,建立课外阅读评价机制。如我校,根据学生的阅读内容、阅读笔记、阅读量等方面的情况,以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记入学生素质教育报告单。设有“书香少年”、“书香家庭”“书香班级”等称号。评价中体现阅读,激发了大多数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更多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讲故事比赛、开展读书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感受读书的乐趣,通过优秀作文“征文比赛”或是班级手抄报,来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参与积极性。
        三、正确指导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在当前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中,许多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感觉阅读困难而对于阅读丧失兴趣。因此,为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的阅读方法指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正确的阅读思路,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通过这一方式,来帮助学生树立阅读自信,进而更加自主的进行阅读。
        阅读的方法通常是精读、略读和浏览这三种,而对于不同的文本类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开展阅读活动。如在诵读诗词与名人名言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精读的形式;对于童话故事类书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略读的方式;对于报纸与杂志,或是搜集资料时,教师则是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浏览的形式,来进行文本内容信息的接受。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课内习得的经验迁移运用于课外阅读,像是在书页作批注、做内容摘要、整理阅读提纲、用含义不同的符号画出重要内容等等,以相应的阅读方法运用的训练,让学生更好更有效的吸收知识。
        总而言之,作为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灵活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紧跟时代潮流,应用先进现代教学技术,以学生的兴趣点为导向,探究科学有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引导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由此提高学生阅读效果和阅读收益。
参考文献:
[1]陈肖萍.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0):160.
[2]蒋子悦.关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1):1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