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裙
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幼儿园邮编:234200
摘要:在幼儿教育中,美术是培养幼儿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幼儿园大班开展创意美术活动,不仅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还能充分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审美情趣。因此,开展幼儿园大班创意美术教育,需要以此为出发点,对课程和教学手段进行精心设计、精准实施。本文将从创意美术活动的设计原则和策略入手展开探究。
关键词:幼儿教育;创意美术活动;设计;实施
在幼儿园大班教学中,运用创意美术活动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幼儿教育者的重视。开展高效的创意美术活动,能够帮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为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提供助力,然而在进行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遵循相关原则,保证美术课程积极有效,并运用科学的实施策略,提升幼儿园大班美术教学水平。
一、在幼儿园大班教学中开展创意美术活动的原则
(一)生活化原则
在幼儿的眼中,世界是具体的、生动的、富有色彩的。他们会调动所有感官去认识世界、表达世界。因此,在幼儿园大班开展创意美术活动时,要坚持生活化的原则,注重美术活动与生活的密切关联,帮助幼儿获得全面的生活体验。例如,在“厉害的运动员”创意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收集生活中的易拉罐等材料,并发挥动手能力用这些材料制作出各种项目的运动员形象,这一创意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幼儿的动手热情,并锻炼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让创意美术活动落到实处。
(二)艺术性原则
作为陶冶幼儿艺术情操、培养艺术情趣的主要渠道,美术应该彰显艺术性。教师在开展创意美术活动时,也要注意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艺术美感,引导幼儿通过美术活动领略艺术,并与之建立对话,从而提升幼儿的审美水平和艺术情趣。例如,在创意美术活动“奇妙的装饰”中,教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装饰作为切入点,让幼儿去观察和体会花边、壁纸、绿植等装饰的美妙,在富有艺术性的饰物中,领略艺术的美感,更好地激发幼儿热爱艺术的情操。
二、创意美术活动在幼儿园大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趣味教学情境,激发幼儿想象能力??
开展幼儿美术教学,调动起学习兴趣是关键。
受年龄因素影响,幼儿喜欢生动、有趣的元素,因此在设置创意美术活动时,教师要在课堂导入环节开始,注重创设趣味教学环境,一步步引导幼儿进入美术氛围,在情境教学中不断提升想象力。例如,在幼儿园大班创意美术活动“群鸟”中,在课堂导入环节让孩子说出鸟类名称,看谁认识的鸟类最多。在争先恐后的回答中,孩子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这些鸟类有什么共同点?鸟儿冬天会住在哪里呢?通过这些富有生趣的问题来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当他们对这一美术创意主体产生浓厚兴趣时,就能更深入地领会作品内涵,提升审美情趣和素养。
(二)善于借助身边材料,培养幼儿创作意识
在开展创意美术活动时,要时刻把握生活化原则,善于在生活中捕捉创作主题和素材。不仅能充分发挥幼儿认识世界的能力,还能在创作过程中提升创造力和想象力。然而在准备活动素材时,需要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审美发展进行仔细考量,可以准备诸如硬纸板、吸管、食品包装盒等材料,进行自由拼接、搭建和组装,培养美术创作和动手能力。透过这些材料,激发幼儿的创作意识,试着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来开始美术创作。以《森林派对上的花衣裳》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准备植物材料,并使用橡皮锤、小石块进行敲击,让植物的汁液浸染在布料上,让布料上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图案,这一活动充分让幼儿领略到了艺术创作的魅力,有助于培养起创作意识。
(三)采用全面评价体系,提升幼儿创作主动性
过去评价大班幼儿美术创作时,局限于“像不像”或“好不好看”,然而这种简单粗暴的评价方式非常不利于保护幼儿的创作兴趣。教师要从尊重幼儿感受出发,从不同角度评价幼儿的创作情况,帮助他们更加积极快乐地进行美术创作。同时,还要丰富评价体系,改变教师作为唯一评判者的局面,开展小伙伴互评,让孩子们运用自己的视角去认识自己和别人的美术创意作品,发现更多的闪光点。例如,在创意美术活动《恐龙化石》中,教师要让幼儿把自己制作的美术作品布置成一个恐龙化石博物馆,采取互相投票的方式,调动所有幼儿的参观积极性。最后,还要密切家园联系,构建家园合作的评价方式,把幼儿家长纳入到美术创意活动的评价体系中来,创建一个更加全面的评价体系,充分提升幼儿创造的主动性。
结束语:
在幼儿教育体系中,美术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大班开展创意美术活动,则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渠道。教师要注意从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审美特点出发,遵循幼儿发展规律,通过创设趣味情境、借助身边材料、创新评价体系等手段,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幼儿的审美素养和艺术情趣,推动幼儿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梓忆.浅谈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的有效开展策略[J].才智,2020,(17):63.
[2]陆琴芳.谈幼儿园绘画活动中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J].才智,2020,(1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