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9期   作者:朱斌斌
[导读] :语文课程是落实我国母语教育的重要科目,学好语文不仅可让学生在语文考试中有优良表现,还可作用于学生在其他学科中的学习行为,同时也可有效优化学生的生活能力。

        朱斌斌
        山东省禹城市实验中学 251200
        摘要:语文课程是落实我国母语教育的重要科目,学好语文不仅可让学生在语文考试中有优良表现,还可作用于学生在其他学科中的学习行为,同时也可有效优化学生的生活能力。其中,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促使学生实现终身学习的关键所在,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且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实现长远发展。本文将从创设阅读情境,优化阅读氛围;设计阅读问题,锻炼阅读思维;组织阅读探究,提升阅读能力三个角度来分析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构建有效的阅读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教学、实现策略
        在过去,初中语文教师所组织的阅读活动重点放在了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层面,所以比较重视阅读讲解,全面讲解文本知识,以便让学生快速掌握课文内容。殊不知,这种教学活动却让初中生渐渐形成了惰性思维意识,根本无法及时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导致学生越来越依赖教师讲解,很少自主参与阅读探究。从有效教学概念来看,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之处在于转变师生互动模式,尽量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让学生以探究姿态去分析课文内容、本质。为此,初中语文教师便要客观分析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切实优化阅读教学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准备。
        一、创设阅读情境,优化阅读氛围
        客观来讲,初中生的语感会直接影响他们在阅读活动中的思维成果。语感越好,那么学生就越容易进入文本之中,能够快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自然而然地把握文本主旨,准确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那么,我们又该如何优化学生的语感呢?情境,是指在某个时代环境下所形成的各种境况,在阅读课上创设教学情境需要围绕课文内容去还原、再现作者创作课文时的现实环境、文化环境,由此突破时空限制,让学生能够产生类似情感,顺利让学生带着情感去阅读课文。如此,初中生则会注入个人情感,回想现实生活,不自觉地便会展开个性化思考,而这就有利于切实优化阅读效益,让学生实现有效阅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创设阅读情境,切实优化阅读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真实环境的熏陶下去分析文本主旨,使其自主建构文本意义。
        就如在《猫》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现了具备不同运动形态的猫,使用照片资源唤起了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然后,笔者还播放了微视频平台中一些博主录制的宠物视频,让学生看到了充满灵性的猫,切实激发出了本班学生对萌宠的喜爱之情,本班少部分学生也情不自禁地分享了自己与猫相处的真实经历,阐述了猫惹自己生气,但是也会哄自己的幸福事迹,也惹来了其他同学的羡慕之情。如此,本班学生实则就已经进入到阅读情境之中,所以笔者就告诉学生,《猫》这篇课文便讲述了作者与三只猫的相处故事,让学生认真阅读,使其总结出猫的形态与特点,总结作者对猫的情感。在阅读时,学生会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而这就有利于促使学生实现深度阅读,然后笔者再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安排文本结构的,三只猫的外形、家庭地位与性情特点,则可促使学生全面实现深度阅读,让学生积累有效阅读经验。后来,笔者也鼓励学生模仿课文结构仿写,阐述自己与猫相处的过程,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同时也可初步培养学生的叙事写作能力。
        二、设计阅读问题,锻炼阅读思维
        问题,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重要媒介,也是改善学生阅读思维的必要条件。科学的阅读问题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真正改善学生的阅读意识,切实实现有效阅读。对此,初中语文教师便要科学设计阅读问题,且要遵循从易到难、从少到多的设计原则,以问题串的形式抛出问题,由此引导学生实现深入思考,确保学生的阅读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以便切实改善学生的自主阅读状态。

为了优化提问效益,初中语文教师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且要鼓励学生自主提问,从中筛选有探究价值的阅读问题,由此构建生成性阅读课堂,同时也可保护学生的自主提问意识。久而久之,必然可以改善初中生的自主阅读习惯,使其自主将思考、表达与阅读活动结合起来。
        就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就围绕课文结构设计了如下阅读问题: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百草园,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三味书屋?作者因何机缘从百草园搬到了三味书屋?作者对百草园、三味书屋的情感分别是怎样的?等。这几个问题便于学生分析课文结构,让学生全面思考课文的叙事线索与写作脉络,可促使学生真正实现有效阅读。接着,笔者就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些细节化的阅读问题:作者在百草园时会做哪些事情?百草园对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作者为何会描写美女蛇的故事,如果删掉是否会有影响?三味书屋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何不喜欢三味书屋?作者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放在一起叙事是为了表达什么思想,你又有何体会?如果是你,你会选择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为什么?等。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全面阅读课文的细节内容,更易于促使学生归纳出文本主旨,让学生真正实现深度阅读。同时,笔者也鼓励本班学生自主提问,希望学生可以积极展现自己的阅读思维,使其进一步掌握阅读活动的自主权。
        三、组织阅读探究,提升阅读能力
        探究最初是发生在科学研究活动之中的,后来教育专家肯定了探究活动对于启思、导学、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作用,由此提出了组织探究式教学活动的相关建议,且新课改也已经将探究教学法看成是落实学科任务的基本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探究教学法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切实转变师生互动模式,让学生以主人翁姿态去阅读、去交流,也鼓励学生围绕阅读对象自主整合有效材料,通过提问、解决问题、质疑交流、主旨分享等活动自主建构文本意义。如此,则可切实提升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使其实现长足发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组织丰富的阅读探究活动,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阅读行为,让学生经历生成文本意义的过程,以便不断改善学生的阅读状态,引导学生总结某类文体的文本阅读技巧,使其形成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
        就如在《藤野先生》一课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切实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笔者就组建了6人阅读小组,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探究,使其能够在组内展现自己的阅读智慧,通过小组讨论不断丰富阅读认识。首先,各小组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方面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另一方面是为了纠正组员发音,确保本组成员均可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其次,各小组便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课文写了哪件事。在此过程中,各小组也可调查鲁迅先生创作《藤野先生》这篇课文的因缘巧合,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以便在后续的主旨探究中总结正确观点。接下来,各小组便要重点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与品行特点,同时要找出课文例句进行证明,由此圈画出课文的细节描写内容与环境描写内容,由此说出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爱之情。通过丰富的小组讨论,本班大多数学生都能经历建构文本意义的思维过程,而这就有利于促使学生真正实现深度阅读,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有效教学理念也需要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全面探究,使其积累能动阅读经验,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此,初中语文教师便要围绕文本主旨去创设教学情境,科学设计阅读问题,再以丰富的阅读探究引导学生实现自主阅读,从而真正为学生的长足发展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张永建.基于有效教学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89-90.
        [2]吴胜全.开展有效教学 发展创新思维——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37):48+50.
        [3]谭娅钰.如何有效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6):1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