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艳
重庆市江津区鼎山小学校 重庆市 江津区 4002260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逐步迈入到了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亟需对传统的教学策略进行根本性的转变与革新。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革新教学理念、设置课堂提问、调整教学结构三个维度出发,来系统地分析和论述新时期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转变和革新。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转变;革新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全新的任务和要求,即转变落后的教学行为和方式,调整教学的策略、结构和体系,综合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资源和手段,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知识、情感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所以,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全面认识并牢牢把握全新的形势和要求,以科学的观念为指引,来推进教学策略的转变与革新,最终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转型和升级。
一、革新教学理念,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理念是行为的指引和先导,只有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才能够保证教学活动和行为的科学有效。所以,在新时期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教学理念的革新作为首要的任务。具体来说,教师要彻底摒弃以往那种“师道尊严”的思想观念,落实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全新理念,实现以师为本到以生为本的根本性转变,真正地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尝试与学生展开真诚的沟通和平等的交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和机会,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展现出学生的学习潜能。
例如,在教授《守株待兔》时,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由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们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们都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学习氛围也显得枯燥,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所以,为了转变这一现象,笔者革新教学理念,在课堂中以学生们为中心,发挥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如,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会给予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们有更多机会参与课堂活动,同时,笔者会在课堂中主动与学生们互动,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们的内心,发现学生们遇到问题时,笔者都会及时给予学生们解答。这样,笔者通过革新教学理念,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设置课堂提问,调动学生学习动机
提问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引发学生的质疑和思考,促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动机。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彻底地转变单向传输的教学倾向,突出并优化课堂提问环节。
具体而言,教师应从语文教材课本的重点和难点出发来设计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并选择恰当的时机来向学生进行提问,以设置悬念,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触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动机,进而促使学生展开主动地学习与探索,实现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深度。
例如,在教授《纸的发明》时,上课后,笔者先带领学生们对课文进行阅读,初步认识本节课文的内容,经过一遍的阅读,学生们认识到了发明造纸术的重要意义,随后,笔者围绕课文内容为学生们设置了一些具体的问题,通过问题启发学生们的思维。提出问题后,笔者会给予学生们充足的思考空间,让学生们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笔者会鼓励学生们多思考,多翻阅课文。这样,笔者通过设置课堂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调整教学结构,促进学生交流互动
过去小学语文教学结构比较的单一、封闭,多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不仅无法实现二者间的互动交流,还有可能造成学生思维的束缚和僵化,影响教学效率的提升。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对教学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按照科学的标准和原则来将全班学生分成4-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并确定组内成员的职责与分工;其次,教师应该以问题或者任务为驱动,鼓励和引导学生展开组间的探讨、沟通、互动和交流,活跃教学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最终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共同进步。
例如,在教授《燕子》时,本节课程笔者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法,在上课准备阶段,笔者将学生们分成了多个小组,每个小组5人,小组成员分配好后,笔者再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们布置探究任务。任务布置好后,笔者会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学生们利用这段时间可以相互交流,表述自己的想法,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了解。这样,笔者通过调整教学结构,促进了学生的交流互动。
总而言之,教学策略的转变与革新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提升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发展与成长的有效保障。所以,面临全新的教育形势,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要具备全新的观念和认识,把握全新的目标和要求,以语文学科基本特性和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为出发点,通过革新教学理念、设置课堂提问、调整教学结构等方法和策略的运用,来实现语文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最终让整个小学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科学高效、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徐一丹.浅析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策略[J].职业技术,2017,16(07):97-98+105.
[2]白华.新时期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7(07):132-133.